第七章 治河(五)(第2/2頁)

身為大周朝的皇帝,郭威的眼界,無疑比普通人開闊得多。但是,他也無法理解,河水當中含泥沙量與水患之間的因果關系。不過,既然開鑿人工湖泊,可以兼具抗洪和抗旱的功能,在他看來,沉積泥沙的作用,就屬於添頭了。有,則更好,沒有,也無關緊要。

“還有,兒臣查閱史冊,黃河好像每間隔百余年,就會有一次改道。每次改道,都會造成一場大災。如果父皇決定治水,兒臣建議,幹脆人工於博州和齊州之間,開鑿一條河道出來。勾連黃河與濟水!如此,一旦下次來了更大的洪水,超過了沿岸湖泊的蓄水能力,則打開河閘,讓一部分黃河水分流到濟水中,雙道入海。如此,可保我大周,百年之內,再無黃河決口之憂!”稍微等了一下郭威的反應速度,柴榮又點了點輿圖,朗聲提議。

“這……”郭威的眉頭再度緊皺,雙目當中,宛若有兩團烈火在熊熊燃燒。

百年無黃河決口之憂!真的能夠做成,即便自己生前無法一統九州,在史冊上,也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功業無法跟秦皇、漢武相較,但遺澤,絕對不輸隋文,唐高。(注1)

只是,又要開鑿人工湖泊,又要挖掘連通黃河與濟水之間的溝渠,其耗費之巨,恐怕將遠超朝廷這幾年賦稅所得。而眼下光是賑濟災民,已經淘空了各地府庫,哪裏還能挪出錢糧來,為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支撐?

所以,圖畫得再好,也終究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太子終究還是過於年青,不像王峻等老臣,知道量入為出,量力而行……

想到這兒,郭威忍不住閉上眼睛,搖頭長嘆,“唉,君貴,難為你了。咱們大周如今窮得……”

“父皇,兒臣不需要朝廷支付任何錢糧。”仿佛早就料到郭威會為“無米下鍋”而為難,柴榮笑了笑,大聲打斷,“兒臣臨入宮之前,有人教了兒臣八個字,‘以工代賑,賣地換錢’。若是父皇肯將治河之事,盡數委托於兒臣。兒臣保證,五年之內,湖泊河渠盡數完工,而從始至終,不拿國庫一分一文。”

注1:隋文,唐高。隋文帝楊堅,唐高宗李治。這兩個,在歷史上,都不是憑武功而著稱的皇帝。但在位期間,與百姓休生養息,令國庫充盈,民間殷實。都算得上有作為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