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九章 四大糧倉(第2/3頁)

“不錯。”倉部主事點頭道:“孝陵倉有半數糧食一直都是從河北道繳納上來,如今河北戰亂,不但不能繳納,反倒要從孝陵倉撥糧食過去,這裏外一算,孝陵倉也是吃緊的很。如今金陵倉是四倉之中儲糧最多之倉,但是它的問題與孝陵倉也一樣,金陵倉的糧食,有半數也是從江淮收繳,如今江淮亂了,金陵倉面臨的困境就如孝陵倉一樣。如果江淮之亂不能迅速撲滅,金陵倉又調走大批糧食,那麽秋收之後如果不能補充上存糧,卑職擔心到時候會出現空倉大災!”

在場的戶部官員門都是豁然變色,面面相覷。

楚歡也在正堂眾官之中,他其實對錢糧實在沒有什麽概念,如今在度支曹也是走一步學一步,略懂皮毛,對於錢糧的真正運轉,他還是一知半解。

堂中談起帝國四大糧倉面臨的困境,楚歡其實也並無太大的感觸,但是瞧見戶部眾官員臉上都顯出凝重之色,便知道事情有些不好。

楚歡雖然不通錢糧,但卻也不是笨人,有些關竅還是能夠明白的。

所謂民以食為天,如果一個家庭的米缸空了,家中都要緊張起來,更別說一個國家的糧倉空了下來,其後果必然是不堪設想。

楚歡明白,古往今來,百姓作亂的根源,無非是吃不飽肚子而已,其實對於蕓蕓眾生來說,只要他們能夠填飽肚子,大都會安心勞作,能夠忍受太多的災難,但是如果連肚子也無法吃飽,那麽定然會讓兔子也長出獠牙來。

堂中眾人的話,楚歡聽的模糊,但是倉部主事最後那句“空倉大災”,卻也讓楚歡感到了一陣寒意。

空倉,就代表著國庫無糧。

行軍作戰,震災百姓,這都必須要依靠官倉的糧食來解決,一旦官倉無糧,那麽必然導致軍心渙散,出現兵變,且不說與敵人作戰,軍隊本身便會崩潰,而無糧賑災,更會弄得天怒人怨,百姓必然會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沒有糧食,無法賑災,無法賑災,百姓就不可能安定耕作,無法安定耕作,也就不會有糧食提供上來,如此往復,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外敵往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卻是內部出現了問題。

帝國早年勵精圖治,官員清廉,百姓安居樂業,辛勤勞作,國庫錢糧漸漸充沛,即使有天災,朝廷也是大力度賑災,如此即使身在災難之中,百姓們卻也是與朝廷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帝國四大糧倉好幾百萬石糧食的積存,就是因為帝國曾經有過一段輝煌,那時候錢糧充沛,帝國的腰杆子也是十分的硬朗。

但是自從皇帝用心修道,無心治國之後,官員腐化的現象日趨嚴重,帝國早年的輝煌早已經不在,官員們從上到下極盡盤剝之能事,沉重的苛捐雜稅壓的百姓透不過起來,河北道青天王作亂,實際上就是因為官府盤剝太兇,百姓無法存活,這才揭竿而起。

青天王起事之後,已經讓帝國開始陷入了某種惡性循環之中,如果朝廷能夠及時醒悟,皇帝陛下重新振作,或許還能有挽救帝國的機會,但是皇帝卻似乎並沒有那個意識,導致帝國各地危機四伏,如今江淮天門道起事,帝國再受重創,便完全陷入了困境之中。

楚歡甚至能夠想象,如果不能迅速地平定各地的叛亂,爾後與西梁人達成和議,那麽大秦帝國所面臨的危機將是前所未有的。

內外交困,流民遍布,匪患叢生,天下大亂,血流成河,饑荒導致白骨遍野,那一幕幕景象竟是從楚歡的腦海中浮過。

胡不凡顯然也覺得事態嚴重,問道:“諸位,照你們看來,往江淮調糧,該當如何處理?”

眾官面面相覷,一時間都不說話。

胡不凡冷哼一聲,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諸位平日裏口口聲聲要為聖上分憂,如今江淮大亂,諸位難道想不出法子?若是如此,朝廷養你們何用?”他似乎忘記,他才是戶部的尚書,究竟如何處理,他這位尚書大人便該首先提出一個章程來。

倉部主事感覺到胡不凡的目光看著自己,硬著頭皮道:“部堂大人,下官以為……下官以為,江淮之亂若是迅速平定倒也罷了,若是不能迅速平定,那麽其他地方隨時可能因此而生出更大的戰事,戶部手中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糧食用於後來的變數,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後果不堪設想。”

“依你之見該如何?”

“下官以為,金陵倉如今是重中之重,必須確保其萬無一失。”倉部主事看起來還有幾分幹練,拱手道:“首先必須通告兵部,金陵倉必須要派重兵保護,以免天門道人打起金陵倉的主意。其次,可讓江淮總督柳生魁下令,在圍剿天門亂匪之時,下力氣收購江淮的糧食,天門亂匪固然猖狂,但是如今也不過是打下幾座縣城,江淮道的整體控制權還在朝廷的手中,在天門亂匪勢大之前,盡快將江淮各地的糧食控制在官府手中。江淮各地還有小型的官倉,而且江淮還有許多糧商有自己的糧倉,官府可以收購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