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三章 東南存危(第2/3頁)

中書、下二省通過這項決議,具體事務便交到了戶部這邊,從中書省傳下來的話,據說皇帝知道這個方法之後,對提出此項議案的郎毋虛多有誇贊,戶部尚書胡不凡自然也少不得被嘉獎一番。

楚歡知道這個消息不算晚,因為江淮事態緊急,除了兵部、大理寺、工部等衙門忙著調兵規劃,戶部也是要迅速將借條購糧的議案落實下去。

胡不凡對此事顯然是十分的看重,親自籌劃此事,一時之間也顧不得楚歡這邊,連派人往江淮過去,下令江淮各州戶部曹協同戶部司一同落實借條購糧的議案,必須盡快將江淮各州的糧食掌控在官府的手中,兵部那頭也做出了迅速的反應,江淮除了禁衛軍、州軍以及鄉紳阻止的家丁進行剿匪,江淮各州數萬衛所軍也開始頻頻調動,形成弧形軍事部署,將天門道眾勢力最眾的徽州圍了起來。

不過天門道的主力暫時在徽州,可是整個江淮五州都有天門道眾的信徒,天門亂匪僅在江淮一道,就形成了好幾股戰力,根據楚歡最新得到的消息,先前天門道眾從徽州城被趕出去之後,很快就占領了徽州城周邊的數座縣城,一開始那邊只以為天門道眾實力不濟,占不了州城才占縣城,但是如今那邊的形勢是,天門道占據幾座縣城之後,立刻開始修築防禦工事,加固縣城的防禦,環繞在徽州城四周的縣城,瞬間變成了覬覦徽州城的數匹餓狼。

江淮如今形成了一個極怪異的戰略格局。

以徽州為中心,徽州城處於最中心的位置,那裏有先前將天門道眾驅趕出州城的三千徽州軍和三千江淮禁衛軍,加上城中招募的壯丁,徽州城內如今的兵力大概在一萬五千人以上,但是經過訓練的便只有那總兵力為六千的徽州軍和禁衛軍。

本來將上萬天門道眾驅趕出徽州城後,官府以為徽州城的險境已經解除,但是城中的將士們還沒修整完畢,很快就得到周邊數座縣城的求援,越聚越多的天門道眾沒有繼續對徽州城發難,卻連續攻占了周邊縣城,那幾座縣城都是處在徽州城向外交通的要地,幾座縣城先後失守,本來危機剛剛解除的徽州城看似沒有被攻打,可是卻處在了幾座失守縣城的中央,四周的要道被天門道眾封死,瞬息萬變間,已經成了一座被夾在中間的孤城。

向幾座縣城聚集的天門道眾越來越多,幾座縣城形成一個包圍圈,在更外圍,卻是其他各州州軍、禁衛軍以及衛所軍組成的剿匪圈,等若是將占據幾座縣城的天門道眾圍了起來,當重兵集中於徽州的時候,江淮其他各州的天門道眾卻似乎正在蠢蠢欲動,已經有不少天門道眾正往徽州外圍聚攏起來,看起來倒似乎是想在更外圍形成又一包圍圈,給與官兵壓力,減輕被圍天門道眾的軍事壓力,江淮如今就似乎成了套圈遊戲一樣,一層一層,官軍幾次主動出擊,固然戰果不小,殺敵甚眾,但是天門道眾兵力非但沒有因此而削減,反倒是越來越多。

官軍幾場仗打下來,看似戰果不錯,但是在戰略上卻根本沒有取得絲毫的進展,天門道占據的幾座縣城,官軍下了大力氣攻打,但是天門道眾卻是發瘋了一般,死傷無數,數座縣城竟然生生被他們保住,一座未失,官軍傷亡也是極其慘重,的供給都已經被切斷,如此下去,很有可能會不攻自破。

江淮發生的戰況,京中知道的人實在不多,人們只是知道江淮那邊起了亂子,朝廷正在調兵平亂,遠在東南發生的戰事,對於京城人們的生活似乎並無多大影響,依然是車水門龍繁華無比,而且京裏的人們也都相信,所謂的天門道,一群烏合之眾,朝廷既然出手,江淮之亂平息也只是遲早的事情而已。

楚身為戶部主事,對於江淮的戰局卻是頗為清楚。

當他弄清楚江淮的戰局之後,做出的第一個判斷就是天門道未必就是許多人心中所想的烏合之眾,當初官軍將天門道眾趕出徽州城,在戰報中的措辭是“天門亂匪望風而逃”,楚歡此時倒希望這措辭不是真的,如果當時的情況真的是“望風而逃”,楚歡隱隱感覺那未必真的是天門道不堪一擊,很有可能是天門道故作姿態。

從隨後天門道眾有圖謀地連克徽州城周邊縣城,對徽州城形成圍困之勢,就可看出其中大有玄機,似乎有著極強的戰略性考慮,並非是一群烏合之眾。

楚歡為此還在空閑之時在紙上描畫了自己所知的江淮軍情,從紙上他卻敏銳地看出來,天門道占據幾座縣城圍困徽州城,卻是讓朝廷必定調重兵圍困天門道,救援徽州孤城,被夾在中間的天門道眾固然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但是卻似乎將朝廷的重兵都移動到了徽州一帶,而且占據縣城的天門道眾越是頑抗,從其他調來的官軍兵力也就越多,徽州的圖紙上,楚歡做出的描畫,卻發現官兵已經將那幾座縣城的兩三萬天門道眾當成了亂匪的絕對主力,江淮至少超過六成的兵力都已經組成剿匪的包圍圈囤積在徽州周邊一線,這樣導致的後果,便是江淮其他四州的兵力出現了巨大的空虛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