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六章 儲君之疑(第2/3頁)

楚歡輕聲道:“漢王黨覆滅,皇帝要制衡太子黨,所以扶持齊王繼續制衡太子。”

“這本來是一種解釋,我甚至以為那時候扶持齊王,已經是有意讓齊王上位,用不了多久,就會廢太子立齊王。”裴績嘆道:“可是現在看來,皇帝這一次將監國之位交給太子,也就是沒有廢太子之心,那麽又何必多此一舉,扶持齊王制衡太子?現在看來,扶持齊王不但沒有制衡太子,卻是讓他的兩個兒子互相仇視,難道這就是皇帝想看到的?這……於情於理都是不能解釋的。”

楚歡聽裴績這般說,亦是覺得事情十分古怪。

雖然皇帝老邁,但是楚歡並不覺得皇帝因為年事已高就已經變得老邁糊塗,至少在楚歡看來,瀛元能夠打下這樣一座江山,當然是武勇與狡猾兼備之人,做事情也必然不會心血來潮,作為一個久經世事的皇帝,一直生活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之中,無論做什麽事情,必然是心中早有計劃。

就比如選擇繼承人之事,關乎國運,對於皇帝來說,或許是除了他追求長生不死之外的最大一件事情,這樣一件事情,他當然不可能心血來潮臨時決定,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

此番已經將監國之權交給太子,按照裴績的說法,幾乎等若是確定了自己的繼承人。

如果說在漢王和太子相爭之時,皇帝還在斟酌儲君的人選,那麽通天殿事件之後,皇帝應該就已經明確了心中的儲君人選。

如果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讓太子繼承大統,那麽扶持漢王,固然有制衡太子的用意在,定然也有考驗漢王,斟酌儲君之意。

畢竟除了太子,可以立為儲君的,有漢王和齊王兩人,皇帝在排除太子之後,不動聲色考察齊王和漢王誰才是最合適的人選,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說皇帝一開始就確定要讓齊王繼承大統,那麽扶持漢王,依然可以說得通,皇帝擔心太子獨大,所以扶持漢王制衡太子,目的就是為了遏制太子的勢力,等到齊王成熟,在太子和漢王兩敗俱傷之際,改立齊王,太子和漢王也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

但是通天殿事件之後,皇帝已經沒有必要再進行斟酌。

漢王退出儲君之爭,能夠繼承大統的,只有太子和齊王,如果皇帝真的沒有想過讓太子繼承大統,那麽扶持齊王,準備廢長立幼,那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皇帝依然確定太子為儲君,並無意傳位於齊王,那麽根本沒有必要扶持起齊王黨,畢竟黨爭對國本必定存在傷害,如果確定了儲君,自然就該給後繼之君一個平和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扶持齊王與既定的儲君相抗,於公對國家無益,於私對兄弟的情誼更是一種極大地破壞,除非皇帝腦子不正常,否則決不至於如此。

可是現在的情況,皇帝已經將監國之權交給了太子,那麽他之前所做的安排,無論是對社稷還是對自己的家族,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裴績因此而疑惑,楚歡想明白其中的關竅,也是心下愕然。

難道皇帝真的是所謂的仙丹吃得多了,曾經睿智聰慧的腦子,已經變得糊塗愚蠢?

裴績想不通,楚歡也想不通。

一陣沉寂之後,裴績終於道:“二弟,皇帝北巡,太子監國,雖然發生在千裏之外,可是對咱們卻是影響極大,你可要早做準備。”

楚歡道:“大哥是擔心太子上位之後,會對我下手?”

“這是其一。”裴績肅然道:“不管你自己怎麽想,在太子眼中,你是齊王黨的核心人物,皇帝沒有死,太子還不至於敢對齊王輕易下手,但是趁此機會,他定然是要狠狠打壓齊王黨中人,或許在太子的心中,你是齊王黨中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勢必會找尋借口,將你從西關道總督的位置上拉下馬。”

楚歡皺起眉頭,隨即淡然一笑,道:“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我也無話可說。”

“無話可說?”裴績正色道:“二弟千萬不要有此想法,你在西關道雖然不過半年光陰,可是能有今天,實在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你竭力實行的均田令,對西關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是西關數百萬百姓的生存之本。如今正是均田令施行的關鍵時刻,均田令施行的各種困難,只因為是你坐鎮,才能盡力壓住,如果不是西關七姓的支持,均田令絕不可能在西關如此輕易地就能實施下去……!”

楚歡微微頷首。

均田令在西關施行,損傷的除了部分官僚,受損最重的就是以西關七姓為首的西關士紳,從一開始檢地,西關士紳其實就有些不滿,如果不是西關七姓顧全大局支持楚歡,且不說均田令現在已經實施下去,恐怕連檢地這一道程序都無法正常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