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赫斯曼的小算盤(第2/2頁)

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雖然蘇聯的“改開”半途而廢,在1929年就收場了。但是對於列寧和蘇聯人民的老朋友赫斯曼而言,九年時間已經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了——誰能想象在中國改開之時,某個外國資本家和總設計師是哥們,這還有什麽生意做不成?還有什麽錢賺不到?

當然,赫斯曼現在是個有理想的軍國主義者!在蘇聯賺錢,然後去瑞士安度余生未免太無聊了,如果有機會他還是想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家的。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盡可能的保存德國的戰爭潛力——主要是軍事工業的實力,比如航空、造船、機械等等因為戰敗而遭受嚴重限制和打壓的行業。

據赫斯曼所知,在第二帝國時期,德國在重工業領域,特別是航空、造船和內燃機等行業,都是比較領先的。而到了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讓德國無法光明正大發展空軍、海軍和裝甲兵的德國,雖然在上述領域的某些方面還保持著一定的技術優勢,但已經不能和第二帝國末期相比了。

而同蘇聯展開合作,得到蘇聯紅軍的大量訂單,恐怕是德國的航空、造船和內燃機等行業,在戰後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想要工廠不能停、隊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丟當然得要有蘇聯這個大市場支撐了——當然,在輸出技術給蘇聯的時候,也得多留幾個心眼,把最關鍵最核心的東西都抓在手裏面……

……

就在赫斯曼暫時離開彼得格勒,搬去風景宜人的沙皇村思考人生道路要怎麽走的時候。在彼得格勒城內,歷史車輪還在滾滾向前。

5月2日的“小規模內戰”,讓彼得格勒城內除布爾什維克之外的各派都看到了內戰真的有可能降臨!

與此同時,以美國大使弗朗西斯為首的盟國使團,又以“中斷援助”為要挾,要求臨時政府立即鎮壓布爾什維克的作亂,恢復彼得格勒的秩序,並且盡快開始軍事進攻(進攻德國)。

迫於壓力,臨時政府只得下令彼得堡軍區司令科爾尼洛夫——一個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拿破侖的職業軍人——調動軍校生和部分忠於臨時政府的部隊(真的不是很多),攜帶大炮開進宮殿廣場,驅散了鬧事的布爾什維克。

但僅僅是驅散,而不是血腥鎮壓。因為科爾尼洛夫控制的武裝根本不可能擺平列寧的人馬——不計算武裝工人和水兵,布爾什維克現在已經控制了十幾個團的衛戍部隊。而且剩下的其他衛戍部隊士兵,也大多對布爾什維克抱有好感。

想要鎮壓,除非各方面聯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