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未來的統帥(四)

波羅的共和國雖然不是過去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領土,但是踏上這塊土地的威廉二世卻驚奇地發現,自己仿佛一直在統治這個國家。

當他在裏加港走下“德意志”號的舷梯,然後坐上一輛邁巴赫豪華敞篷汽車,駛入裏加市區的時候,他發現整座城市都在為他的到來而歡欣鼓舞。

“皇帝萬歲!德意志萬歲!”

街道兩邊,都是穿著節日盛裝的裏加市民,也有一些人是從外地趕來目睹皇帝陛下風采的。

和德意志本土的情況不一樣,波羅的共和國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依然在推行“皇民化”教育。在波羅的共和國的歷史和德語課本上,美化霍亨索倫王朝和威廉二世的內容隨處可見。

在裏加市和波羅的共和國的其他城市裏面,到處都是以霍亨索倫王朝的君主和名臣、名將命名的廣場、街道、學校和醫院。

任何攻擊和抹黑霍亨索倫王朝及君主的言行,依據波羅的的法律,都會受到相應處罰。而且很少有波羅的的民眾會這麽做——畢竟大部分波羅的德意志人都是威廉二世所實行政策的受益者。

按照波羅的官方的宣傳口徑,波羅的人民的家園是威廉二世陛下幫助解放的,他們的土地也是皇帝陛下授予的。沒有皇帝,就不會有波羅的的今天。

而這差不多也是事實。擁有將近400萬人口的波羅的共和國雖然擁有一些工業——比如飛機制造和船舶制造。但它主要還是一個農業國,大約三十萬個小型家庭農場才是波羅的共和國的經濟基礎。而這些小型家庭農場的主人,大多是從俄羅斯和波蘭遷來的德意志人,他們是從波羅的政府那裏無償得到土地的。

而且,在授予農場之後,波羅的政府也沒有對這些家庭農場不管不顧,讓它們自生自滅。德意志式的精細管理,在波羅的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種被稱為“家庭農業合作化”的制度,已經在波羅的共和國實行了超過12年。

這種制度在赫斯曼看來,是介於家庭農場和集體農莊之間的。據羅森堡說,這種制度是來源於俄國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聚居區——俄國農業歷史上就有“合作化”和“公社化”的傳統。這種傳統影響到了移民伏爾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俄羅斯猶太人同樣受其影響,在移民巴勒斯坦後實行了“莫沙夫農業集體化”),他們也將一個個小型家庭農場組成了公社。

後來,他們又將這種制度帶到了波羅的共和國,而且還擁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學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層次農業合作體系。

最上層的是波羅的農業合作總社,往下是各省、縣分社,最下面是一個個由家庭農場組成的農業公社——這是一個復雜而奇特的體系,農業公社實際上是一個經營實體,類似於農業股份公司,需要自負盈虧。而“公社”之上的各級合作社則是非贏利性的農業服務機構,負責向“公社”提供技術支持、小額低息貸款、產品銷售和采購(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較守規矩,不大會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運營下,波羅的共和國的這套農業合作化體系,在過去的12年中運行良好。讓絕大部分的波羅的共和國公民獲得了相對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鄰國波蘭、蘇聯相比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這種制度也讓波羅的共和國成了個農產品輸出大國,每年都要向德國輸出至少130萬噸糧食(占德國糧食進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產品、奶制品。

在這種情況下,富足且安穩的波羅的德意志農民,當然容易被他們的保皇黨政府蒙蔽,糊裏糊塗跟著一塊兒保皇了——在歐洲,生活比較安穩的中小農場主往往是保守勢力的象征,各國保皇派的基層就是這些人。而工人階級和城市知識分子往往比較激進,鬧革命的主力就是他們。希特勒能夠搞定這些激進的工人和知識分子,也就能把德國團結起來,變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戰爭機器了。

……

“總理先生,你看到了嗎?400萬波羅的人民都是擁護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復辟,否則他們不會支持波羅的和德國合並。”

波羅的共和國的總統戈爾茨,和希特勒總理、赫斯曼步兵上將一起坐在另一輛邁巴赫大轎車裏面。

希特勒比德國皇帝早一天抵達波羅的,他不僅是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來,還是為了觀摩“鐵拳-1935”軍事演習而來,同時還想和波羅的共和國總統戈爾茨討論德國-波羅的合並問題。

合並本來在1933年就會實行了,但是英法蘇波四國先後表示反對,讓合並一推再推。其中蘇聯的反對不必當真,斯大林已經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過“不幹涉”的意見。而在余下的英法波三國中,波蘭的態度最讓希特勒感到憂慮——在德國完成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並之前,保持和波蘭的關系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