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最長的一天(十三)

1939年9月1日,晚上8點45分。

世界大戰已經打了16個小時,第一天的主要戰鬥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德國裝甲部隊當然不會停止推進,他們會繼續向著各自的既定目標前進。第19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維斯瓦河,第16裝甲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皮利察河,第15裝甲軍下一步的目標則是尼達河,第22裝甲軍則會連夜行軍向杜納耶河挺進。不過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已經沒有什麽有組織的波蘭抵抗力量了,至少今天晚上不會有,明天、後天、大後天大概也不會有。

現在,真正阻擋這些德國裝甲集群前進的力量不是波蘭人而是他們身後的補給線。

至少25萬人在這個晚上乘坐著幾千輛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和上萬輛各種汽車開進。

而他們每打一天就會消耗掉數千噸物資(油料、彈藥、食品、武器配件、裝具帳篷還有等等),用載重3噸的歐寶卡車裝運,每天至少需要2000台滿載物資的卡車抵達前線。

這可不等於有2000台卡車就夠用了。因為隨著戰線不斷加長和可能出現的遊擊隊,輜重卡車耗費在路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如果一台卡車要花2天走完全程(回去還要2天),那麽為了給前線的機械化部隊輸送物資,起碼就要投入8000台卡車;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4天,需要的卡車就是16000台;如果走完全程的時間增加到8天,那麽就需要32000台大卡車了……

而且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保險系數和沿途維持後勤線安全的部隊所需的消耗。

也就是說,歐寶牌3噸大卡車數量的多少,就直接決定了德國裝甲部隊能夠跑多遠和跑多快——這是實打實的國力!不是什麽“先進戰術理論”可以解決的問題。

另外,除了裝甲集群的後勤需要卡車,散布戰場的幾十萬上百萬的“傳統”德軍,也需要大量的卡車和馬車來保障後勤供應。

和裝甲部隊的情況一樣,“傳統”部隊擁有的卡車越多,他們在敵方土地上的機動能力也就越強。如果能讓整個步兵師都依賴卡車輪子進行機動,那麽這個步兵師就是所謂的“摩托化”步兵師了。

實際上,德國可以打出所謂的“閃電戰”,真正的訣竅並不是集中使用坦克,而是德國擁有當時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汽車工業。

如果沒有大量的汽車保障裝甲集群的後勤,集中使用的坦克最多能在對手的防線上打出幾個缺口,但是卻無法及時投入部隊進行大縱深突擊。

而德國的對手——英國、法國和波蘭,在1939年9月1日晚上,都還沒有意識到“裝上汽車輪子”的德國裝甲集群將會造成多大的破壞。

所以在9月1日晚上,英法波三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都比較篤定,他們都一致認為德國的攻勢會在9月2日放緩。波蘭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布署,並且準備反擊。

現在需要操心的僅僅是趁火打劫的蘇聯!

……

“情況似乎沒有想象得那麽糟糕。”這是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得知蘇聯提出的“解散波蘭聯邦”要求後在白廳街外交部大樓裏對首相張伯倫說的話。

“蘇聯人遞交的不是最後通牒,對嗎?”丘胖子問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

“不,不是最後通牒。”哈利法克斯子爵回答,“蘇聯人沒有說不答應就開戰,更沒有提及最後答復時間,這顯然不是最後通牒。”

斯大林是很聰明的,當然不會輕易讓他的國家卷入一場難以收拾的世界大戰。雖然他很想得到右岸烏克蘭和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但是以和平或者說以避免參加世界大戰的方式得到那塊地盤顯然是最理想的。

而且,德國的波羅的邦同樣是從原來的俄羅斯帝國分裂出去的領土,斯大林同樣很想收復波羅的!

如果德國和英國、法國、波蘭打個四敗俱傷,蘇聯不就能夠收回波羅的了嗎?或許連芬蘭和立陶宛也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波蘭人是怎麽回答的?”張伯倫首相問。

“波蘭人還沒有答復蘇聯。”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波蘭外交部長在電報中表示,如果一定要出讓右岸烏克蘭,那麽波蘭應該從德國那裏得到相應的補償。”

“波蘭人想得到哪裏?”張伯倫不置可否地問。

“東普魯士、波拉美尼亞、西裏西亞和旦澤自由市。”哈利法克斯子爵說,“這是貝克外交部長在電報中提出的。”

張伯倫看了看丘吉爾,“溫斯頓,你怎麽看?”

“波蘭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丘吉爾說,“但是把右岸烏克蘭割讓給蘇聯……”他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不,不是割讓。”哈利法克斯子爵說,“斯大林已經替我們想好了台階。解散波蘭聯邦,讓烏克蘭人獨立,然後蘇聯自己去占領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