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海上運動戰

“進攻圭亞那?”羅斯福眉頭深皺,“現在有把握嗎?”

圭亞那因為是德國在南美洲的前進據點,因此從1942年德國進駐那裏開始,美國軍方就一直計劃奪取。方案做了有幾十個,可就是遲遲不見動手。

至於不動手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海軍沒有必勝的把握。由於在第一次夏威夷群島戰役中損失太大,美國在大西洋上一度只有7艘老舊的戰列艦可用。而德國一邊有一堆“俾斯麥”級、“黎塞留”級和“維內托”級,而且還有掛著遙控滑翔飛彈的Ju288轟炸機!

如果42年、43年時美國選擇在圭亞那附近海域決戰,除了打光僅有的艦隊,是沒有一點別的可能性的。

所以美國人對圭亞那的各種進攻計劃,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雖然美國軍方很清楚圭亞那這個德軍前進基地的威脅,但是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而到了新銳戰艦和航母大量服役的1944年,又因為日本的細菌戰,把美國海軍主力吸引到了太平洋。不過就算沒有日本的細菌戰,美國海軍對在圭亞那附近打海上決戰也沒什麽把握。

因為德國一方不僅在主力艦數量上不落什麽下風,而且還有艦載和機載兩套遙控導彈系統,相比只有傳統的炮彈、炸彈可用的美國海軍,還是占盡優勢的。

另外,1943年出現的Me264噴氣式戰鬥機又讓美國的陸航王牌P47和P51在中高空成了被吊打的對象。

而只要有點腦子,馬上就能想到Me264配合Ju288突破美國艦隊防空,然後在中高空扔遙控導彈炸船的戰術!

所以美國海軍雖然一直在計劃進攻圭亞那,可是直到如今,都忍住沒有動手。

“沒有!我們很有可能打不下圭亞那。”

歐內斯特·金的回答讓羅斯福愣了又愣,“沒有?那我們對圭亞那的進攻又有什麽意義?”

“可以調動敵人的艦隊。”歐內斯特·金說:“現在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數量和地形的優勢,在敵人兵力相對薄弱的地區發起進攻。實際上可以進攻的地區不僅僅是圭亞那和智利,冰島、亞速爾群島、佛得角,甚至格陵蘭島,都可以成為我們反攻的目標。

不過我們反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進行決戰,而是為了調動敵人的艦隊主力。”

“調動敵人?”羅斯福皺著眉頭問,“目的是什麽呢?”

“目的是讓歐洲聯合艦隊的主力始終處於往來奔波之中,得不到有效的休整,也無法積蓄力量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歐內斯特·金繼續說,“這就等於將大西洋上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我們手中。”

打仗也是要揚長避短的,美國海軍現在的所長在數量和地形,而所短則在海軍航空兵的質量不如對手。

因此要打海上決戰,數量占優的美國海軍還是有可能輸給質量占優的歐洲聯合艦隊。

所以美國海軍的戰略就是利用數量和地形優勢,反復出擊,調動歐洲聯合艦隊而又避免決戰,以此達到讓數量較少而且地形不利的歐洲聯合艦隊疲於奔命的效果。

與此同時,美軍還可以利用在智利的基地(占領智利中部和北部也是利用了地形的優勢),對阿根廷進行戰略轟炸,迫使其內部生變。

只要歐洲海軍求戰不得,阿根廷又出現變亂,美國自然就能用“微不足道”的代價贏得想要的和平了。

白宮內閣會議室中的作戰會議正在進行的時候,總統副官卡頓上校突然推門走了進來,將一張報告紙遞給了羅斯福總統,然後才轉身離開。

羅斯福掃了一眼報告紙,突然笑了起來:“巴西人的情報,駐紮在貝倫的德國大艦隊(其實是歐共體聯合艦隊的第1艦隊)在3天前就起錨離港了。”他看著歐內斯特·金,“上將,看來海軍的策略取得一定效果了。”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點了點頭,說:“總統先生,我們的策略還會繼續取得效果,直到為美國贏得有利而且體面的和平。”

……

巴拿馬,美國太平洋-大西洋艦隊聯合司令部。

“根據目前我們所得到的情報,從貝倫出發的德國(歐洲)艦隊一共有60-70艘戰艦,其中有9-10艘大型艦隊航空母艦,4-5艘重巡洋艦,10艘以上的防空巡洋艦,還有至少40艘驅逐艦。”兩洋艦隊參謀長麥克莫裏斯·查爾斯·霍雷肖海軍中將在8月10日下午3點鐘時,也拿著海軍作戰部轉來的情報向出任兩洋艦隊總司令的尼米茲海軍上將報告。

由於美國海軍采取了“兩洋路線”和歐洲海軍作戰,因此也就有了兩洋協同的問題。原來那種兩洋艦隊各管一攤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7月底的時候,根據海軍作戰部的建議,羅斯福同意將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司令部合並,並且由尼米茲兼任大西洋艦隊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