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二十四)(第2/2頁)

“長官,雷達發現2架飛機,就在敵戰列艦附近。”

維內托號的艦長兼第222戰列艦大隊司令官弗裏德裏希·胡福梅爾少將聽到雷達發現了敵機(估計是水上飛機),於是笑了笑,說:“要拼命了嗎?報告距離。”

“38000米!”航海長接著報告,“長官,敵艦編隊再次轉向,正迎面向我高速沖擊,航速大約28節。”

“放出水上飛機,擺出橫隊!”胡福梅爾少將已經有了決斷,“以艦艏迎敵,從左到右依次為漢諾威號、維內托號、Z43號、維托裏奧號、Z44號、帝國號、Z45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Z46號。橫隊航速保持在28節。”

“是。”

用橫隊和艦艏迎敵在40年代並不是常用的水面艦隊決戰隊形。不過對於胡福梅爾少將的編隊而言,卻是一個降低損失和速戰速決的最佳方案。

因為烏克蘭號擁有的9門406mm主炮的威力不俗,足夠可以在較遠距離上擊穿維內托級360mm的側舷中部裝甲和340mm的主炮正面裝甲的。所以用艦艏迎敵減少艦體受彈面積是可行的。

同時,根據烏克蘭號的紙面數據,維內托級必須拉近距離到25000米內,才能確保擊穿其主裝甲帶。而以艦艏迎敵再加上維內托級的高航速,則可以迅速拉近距離。

另外,胡福梅爾少將在戰列艦的數量上擁有3:1的優勢,即使艦艏對敵無法發揮全部主炮的火力,也有18門381mm的安莎爾多1934型大炮可用,足夠壓倒烏克蘭號擁有的9門406mm的SKC/34型大炮。

“長官,德國人擺出了橫隊,一共有9艘艦艇。”

烏克蘭號的司令塔內,錢德勒少將很快得知了胡福梅爾編隊的陣型變化。

“橫隊迎敵?”錢德勒少將吸了口氣,“好,9比18,我們有機會!現在向左轉向20度。”他頓了頓,“可以確定敵方戰列艦在隊列中的位置嗎?”

“可以確定2艘,由從左到右的2號和4號是戰列艦。”

“擊中火力打它們的2號!”錢德勒少將咬咬牙,“開火距離30000碼,必須擊沉它!”

必須擊沉一艘!

錢德勒少將非常清楚維內托級戰列艦的破壞力——某個心中裝著民主自由的羅馬法西斯黨徒早就將維內托級戰列艦的圖紙和各種技術數據送給了美國人。

所以錢德勒少將知道,自己的烏克蘭號是扛不住3艘維內托級的18門381mm安莎爾多在28000碼(約25.6公裏)內的猛烈轟擊的。

而烏克蘭號的最大航速只有28節,比維內托級的34節足足慢6節,所以也不可能逃走。

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集中火力先打沉,至少要先重創一艘維內托級。而且還應該在雙方距離接近至28000碼內將之擊沉或重創。因為在28000碼外,烏克蘭號厚達380mm的高強度滲碳鋼裝甲,是可以擋住381mm的安莎爾多大炮的。

“33000碼!”

“32000碼!”

隨著航海參謀的一次次報數,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烏克蘭號戰列艦的3座主炮炮塔全都完成了轉向,9門由德國制造出口給蘇聯的406mm的SKC/34型大炮,全部瞄準了胡福梅爾少將的旗艦維內托號。

烏克蘭號司令塔內地空氣緊張的幾乎凝固起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著遠方一片黑暗的大海。

“30000碼!”

當航海長報出“30000碼”(約27.5公裏)這個數字時,標準排水量接近6萬噸的龐大艦體如同突然劇烈抖動起來,然後才是震耳欲聾的巨響。

舷窗外,熾烈巨大的炮口焰映紅了大片的黑暗,炮彈撕裂了空氣,濃厚的硝煙味兒湧入了司令塔。

9枚由美國工廠根據蘇聯提供的圖紙生產的406mm口徑穿甲彈,在火藥產生的巨大推力下,如閃電一般從海面掠過,然後狠狠的落入了維內托號戰列艦前方200米外的海面上,瞬間激起了九個巨大的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