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對策

“朝廷之中,少一些爭吵,多一些做實事之人便好了。”玄宗似在自語,又似乎在說給眾人聽。這話聽在李林甫李適之等人耳中,就像是被當堂打了幾耳光一般顏面無存。

“王源,朕想聽聽你對難民之事有何見解,難民是遣返還是安置,眾卿爭執不決難以決斷,你今日去接觸了他們,應該心裏有些想法吧。”玄宗問道。

李林甫等人臉色再次大變,陛下問計於王源,這更是一種對群臣的輕慢。哪有當著左右丞相的面,當著禦史台,各部首腦官員的面問一個小小翰林學士意見的,這可難以容忍。

“陛下,翰林學士無議論朝政之權,陛下豈能問計於他。”李林甫臉色陰沉道。

玄宗愣了愣,點頭道:“朕倒是忘了這個規矩了,翰林學士確實無法參政,李相國倒是提醒朕了。嗯……翰林學士滿三月之後便會授予侍禦史的職位準許參政,那麽朕便提前這麽辦吧。來人,擬旨,授王源侍禦史之職,準其議政。”

眾人一片嘩然,玄宗此舉可不是為了聽王源的意見,他這是故意要駁李林甫的面子,對李林甫處處於鏊插一腿的行為表達不滿之意。李林甫何其精明,立刻便明白今日不宜再多言,面色如常的退到一旁去。

王源也沒料到事情會如此轉變,他可不願意發生這一切,雖然加侍禦史的職位擁有了對朝政說三道四和上奏議政的權力,但王源寧願不在此事不在此處,因為看李林甫和李適之等人的臉色,顯然是對自己壓抑著憤怒。他們絕不會去怨恨陛下不給他們面子,而只會怨恨自己出來攪局,這可不是什麽好事。

但無論如何,玄宗金口一開,事情便成定局,王源略有些尷尬的自己給自己擬旨加了侍禦史的職位,宣讀謝恩之後,王源還是王源,但身份已經不同。

既然今日已經這樣了,王源倒也橫下心來,反正已經得罪人了,便不用再顧忌許多了。

“陛下,難民的事情,臣確實有些想法。”

“很好,朕看得出你有想法,從你去救濟難民這件事上,朕便知道你一定有著自己的看法。說吧,暢所欲言。”

王源道:“臣今日接觸了數千難民,深知難民之苦,千裏迢迢從邊鎮逃難,一路顛沛流離受盡苦難,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個事實。想我煌煌大唐天下盛世,卻讓子民受苦若斯,這實在是不太應該。”

玄宗臉上微微變色,皺眉不語。

“有人說他們聚集在長安城外是件壞事,會讓京城中人心惶惶雲雲,但臣認為他們能自發聚集在城外等候朝廷救濟,這反倒是一件好事。他們聚集於此恰恰是因為他們是純善之民,來到京城是因生計無著,尋求朝廷庇護的行為。而一旦朝廷不聞不問又不加以救濟的話,百姓們餓到了極點反倒不會再乖乖呆在長安城。到那時為了吃飽肚子,他們恐怕什麽事都會做得出來。長安城外的近郊州府便首當其沖成為難民的沖擊之地。一旦有一件搶奪殺人之事產生,便會起連鎖反應,到那時便不是安置難民的問題,而是暴民作亂的大問題了。”

玄宗臉色鄭重,撫摸著長須沉吟不語,眾臣有的微微點頭,有的卻面露不屑之色。

“這幾千人能鬧出什麽亂子來?只要他們敢作亂,數日之內便教他們全部人頭落地,王源,你未免將事情想得太嚴重了。”王鉷不屑道。

王源搖頭苦笑道:“王中丞,我相信朝廷旦夕之間便可平息此事,但這樣一來對朝廷有何好處?明明是順民,為何一定要逼成暴民。砍了幾千百姓的頭難道有什麽值得驕傲的地方麽?而且這當中所要調配的兵馬錢糧,損毀的財物,用來救濟這數千百姓綽綽有余。為何朝廷不提前救濟,反倒等事後用這樣的手段去鎮壓?這不是本末倒置麽?況京畿一旦發生暴民作亂,傳遍大唐天下,所產生的影響何其巨大,可不是長安城中的一些流言蜚語可比了。一場暴亂帶來的民心之變才是整件事中最可怕的部分,不知我的話諸位認同否?”

座上重臣焉能不知王源所言的道理,太平盛世之中並非沒有矛盾,只是盛世繁華掩蓋了矛盾。太平盛世之中,哪怕只是一場小小的暴亂,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力,他會喚醒許多人心中的魔鬼。

只要開了一個頭,便會有人開始效仿。歷朝歷代有多少朝代就是因為不重視這些小矛盾而最終釀成了滅國大禍的,眾人都是熟讀史書之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微妙之處。

“王源,你這麽說未免危言聳聽了些,這一切都是你臆想罷了,朝廷正在解決此事,豈會釀成你口中所言的那種情形?”李適之忽然明白過來,這一切都是王源描繪的可怕場景,但事實上,這一切並沒有什麽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