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混亂

數月以來,吐蕃國都城之中都籠罩著一股壓抑緊張的氣氛。自從去年石堡城之戰,額那兒古殲滅了王忠嗣的五萬唐軍之後,國中王公大臣們便為接下來的局面而爭吵分化為兩派。

一派認為這場勝利讓吐蕃國揚眉吐氣,重挫大唐的銳氣,一洗青海湖之戰和吐谷渾被奪的恥辱,是一場莫大的功勛之戰。而另一派則認為,大唐實力強勁,石堡城之戰會激怒大唐,導致接下來大唐的殘酷報復。

兩派爭吵不休,互不相讓。一派認為另一方膽小怕事,有損大吐蕃國的尊嚴。而後一派則指責前一排好大喜功,不顧大局,將吐蕃國置於危險的境地,將會惹來滅國大禍。

這兩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大吐蕃國中的實力派人物。大唱贊歌的一派以蘇毗王沒陵贊和吐蕃國九大政務大臣中的朗梅色和末東則布為主,為此戰大唱贊歌,並且力主將額那兒古升任神川都大將軍之職。這位蘇毗王沒陵贊其實大有來頭,雖非贊普尺帶丹珠的王親,但即便大吐蕃國贊普尺帶丹珠對沒陵贊也禮讓三分。

沒陵贊出身自蘇毗國,這個蘇毗國原本便是在吐蕃國北境青海湖一帶的一個小國。隨著吐蕃國的強大,蘇毗國被吐蕃征服兩國合二為一。而蘇毗國素以出產豐厚的物資而出名,因為蘇毗國所在之地水草豐茂,天地肥沃,是個大糧倉。而且蘇毗國的人口也極為興旺,被吐蕃國征服之時,蘇毗國的人口甚至比吐蕃國還要多。只是因為蘇毗王太過懦弱,這才在吐蕃的鐵蹄之下屈服,拱手將大好的土地和數以百萬的部落臣民送給了吐蕃。這也直接的為吐蕃國的崛起做了大貢獻。

吐蕃國吞並蘇毗國之後,為了安定人心,對蘇毗部落臣民采取了懷柔之策,看中的便是蘇毗部落的大量物產以及大量的人力。近百年內,吐蕃國大軍中幾乎有一半的士兵都來自於蘇毗部落,一半的糧草牛羊都產自原蘇毗國的土地上。為了能讓蘇毗部落的臣民沒有異心,吐蕃贊普對蘇毗王系後人禮敬有加。不但繼續分封他們為王爵之位,而且在待遇和禮節上也是極盡尊敬。道理很簡單,穩住了蘇毗部落的王,便穩定了蘇毗部落的百姓,便能更好的從蘇毗部落中剝削人力和物力。

贊普之位傳到尺帶丹珠手中,他當然也會這麽做,所以這一代的蘇毗王沒陵贊也是尺帶丹珠禮敬有加的對象。在贊普的王座之側,永遠都設有一個金燦燦的位置,那便是沒陵贊的座位。即便是大丞相倚祥葉樂,在王座面前也沒有一席之地,足見沒陵贊在國中的尊榮位置。

在石堡城之戰的爭論中,沒陵贊便是大唱贊歌的那一個。而另一派擔心會產生嚴重後果的代表人物便是大丞相倚祥葉樂了。作為一個曾經在嶲州城外被王源欺騙,三萬大軍被打得狼狽而逃的吐蕃國大丞相,倚祥葉樂有著政治家的隱忍和目光。石堡城之戰後,倚祥葉樂竭力反對沒陵贊等人繼續向大唐發出挑釁的信號,做出各種侮辱大唐的行為激怒大唐。他主張石堡城之戰雖然獲勝,但應該立刻同大唐商談兩國罷兵之事,將陣亡的唐軍將士的屍骨以及俘虜送還,以彰和平誠意,平息大唐的怒火。

然而,他的主張被當時也正處於興奮之中的尺帶丹珠拋諸腦後,尺帶丹珠的心思更傾向於沒陵贊那一派,不但在戰後耀武揚威,還命人發國書羞辱大唐。倚祥葉樂深深的嘆息,但又無可奈何。他只能默默的去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的報復做準備,正是他的提前準備,吐蕃國在大唐三路兵馬進攻之前便已經將兵馬擴充到了四十萬人。倚祥葉樂的眼光讓吐蕃國在強敵來襲之前其實便做好了準備。

但即便如此,倚祥葉樂還是主張同大唐罷兵休戰,作為吐蕃國的實際當家人,他比尺帶丹珠都更清楚吐蕃的家底,他知道吐蕃不是大唐的對手,邊境的騷擾和小打小鬧是一回事,真正激怒大唐後的大舉滅國之戰又是另一回事。吐蕃國在邊境作戰中其實占了不少優勢,因為吐蕃騎兵的機動作戰能力比唐軍要強,但是真正攻城作戰和大兵團作戰,吐蕃兵馬紀律松散,作戰手法單一的毛病便暴露無遺了。就在唐軍已經開始發動進攻的時候,他還是向贊普尺帶丹珠進言,準備親自去長安同大唐議和。此舉招致了沒陵贊等人的大肆攻擊,若非尺帶丹珠對倚祥葉樂極為信任,怕是便要因為此事而被罷了丞相的職位。

沒陵贊和朗梅色、末東則布等人在大戰之初鼓吹吐蕃大軍即將完勝唐軍,所以在倚祥葉樂提出要緊縮防守,重點保衛邏些城周邊,引唐軍深入腹地,利用水土不合以及後勤補給的艱難等各種優勢最終對唐軍進行殲滅戰。但是這一想法再一次被沒陵贊等人否決。直到石堡城之戰,北川都大軍被哥舒翰和李光弼的兵馬擊潰之後,尺帶丹珠才突然意識到,唐軍的戰鬥力非同一般,意識到原來倚祥葉樂的計劃才是最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