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發兵

出征之前的準備已經完畢,王源稟報玄宗,請求授命出征。玄宗對此次出征極為重視,帶著王源等重臣拜祭天地祖先,請求庇佑。希望王源能大破叛軍,平息天下之亂。

三月二十五日清晨,王源率五萬大軍開拔離開成都奔赴劍南道東部通州。

玄宗率文武百官親自相送,即便有著種種的不快,在這個時候,所有人的心中還是都期盼著王源能夠擊潰叛軍的進攻,扳回頹敗之勢的。特別是玄宗,他比誰都更加的期盼王源能夠勝利,雖然他對王源執意率兵去往毫無敵軍跡象的通州一帶很是不解,但因有前車之鑒,玄宗自知在軍事上才能不足,倒也不再指手畫腳了。

王源也深知此次同叛軍作戰的重要性,這一次只能勝不能敗。若敗了,成都也就完了,不但玄宗要逃,自己怕也是要離開這片經營多年的根據地了,這是絕對不能發生的。為此,王源幾乎動用了他的全部家當,三百余架神威炮和兩萬余發雷霆彈盡數隨軍攜帶,而且這一次王源也從來舍不得拿出來作戰的二百五十頭象騎兵也納入隊伍之中。

這些象騎兵都是寶貝,當日在同南詔作戰時,差一點被幾百頭象騎兵沖散了數萬大軍的陣型,若非南詔象騎兵的弓弩不夠精良,無法射殺大批逼近的劍南軍,最後被王源以繩索圍困的方式將他們活捉的話,那一戰的勝敗還尚未可知。

但就是因為那次作戰之後,王源對這些象騎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將之定位為移動的箭塔。象騎兵幾乎可以稱得上刀槍不入,南詔國訓練象騎兵的秘訣是從小便在它們身上抹上一層層秘制的粘液和灰土的混合物。當這些大象成長為龐然大物之後,身上便相當於披上了厚厚的鎧甲,故而才能沖鋒陷陣不懼兵刃箭矢。繳獲了這些象騎兵之後,王源花了不少腦筋圍繞著這些移動的堡壘進行設計。

其一便是象背上的配備問題。戰象可負數千斤重量,但長時間的沖鋒和作戰,它們會很快變得疲倦而緩慢。象背上的士兵配備並非多多益善,將戰象壓到極致。最終,王源等人測試的結果是,負兩千斤重量,戰象可堅持一個多時辰之久。有了這一個時辰的作戰時間,戰象便足以沖垮踐踏敵方的戰陣了。但負重限制在兩千斤左右,意味著象背上不可能搭載太多的士兵,帶來的問題便是火力不夠。

這個問題只能從三方面來解決。一則象座需要最輕的材料制作,既要能保證人員在上有立足之地,又不能太占用負重的空間。最後,試驗了多種木材之後,王源還是返璞歸真選擇了竹子打造象座,因為竹子既輕又韌是相比較而言最好的象座材料。在竹象座的外圍掛上可拆卸的木盾作為防止箭支攢射的盔甲,便可解決這個問題。

象座的問題解決後,便是人員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也並不難辦,要想增加承載的人數,只需選擇那些身材瘦小體重較輕的士兵便可。劍南當地的士兵大多為瘦小精幹的類型,倒也不難篩選。這樣象座上便可搭載除馭象人之外的八到十名士兵。

但因為這些士兵瘦小,不適合用強攻勁弩,且象背上空間狹小,不利於大動作的開弓射箭,只有一種武器適合這些象背上的士兵,那便是輕型連弩。這種從諸葛連弩演化而來的近身弩箭雖然射程較短,射殺距離只在八十步之內。但它的好處是,它安裝的是裝有十只短弩的箭匣,無需一只只的搭箭,可以減少大量的無謂的消耗時間。在短時間內,兩百多頭象騎兵可以形成數千只弩箭的一輪迅猛的攻擊。

更重要的是,這種箭匣可以攜帶多只,輕便而易於攜帶和安裝,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殺傷力。當然,射程太短是它的缺陷,但在作為沖入敵陣幾乎形同肉搏的情形下,這種缺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萬事都有其優缺點,為了利用其最大的優點的同時,付出些缺陷的代價也是王源可以接受的。

剩下要解決的便是另外一個問題,便是這些戰象的裝甲問題。雖然身上塗著秘制的汁液和泥土的混合物,可稱得上刀槍不入。但這並非說強弩利刃無法傷害巨象。為了保護巨象很夠在敵軍陣中不至於被螞蟻啃大象般的圍攻致死,故而王源不得不騰出一大部分的載重空間來給戰象披上重型鎧甲。而既然要披上重甲,王源便做到了極致,他給大象披上的是帶著釘刺的重達七八百斤的重型鐵甲。這些釘刺長達數尺,鋪在大象身上,將大象武裝成了一只帶著長長的密密麻麻的鐵刺的巨型豪豬一般。光是看看大象披著盔甲的樣子,都讓人不寒而栗。

身著這樣的甲胄沖入敵陣之中的象騎兵,那簡直就是一只只絞肉機,當它們沖過人群,後面留下的必是一條鮮血和碎肉鋪就的道路,再加上它們背上的連弩手的攻擊,簡直就是一部移動的殺戮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