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銅戈的秘密(第2/4頁)

以這件銅戈為例,我們怎麽來斷代呢?

專家們將這件新發現的銅戈,與已經肯定是秦代文物的眾多銅戈相比較,根據它們在形狀、材質、文字諸種方面都相似的特點,推斷出這件銅戈也是秦代的。這種方法,考古學中叫作類型學,思路是類比和類推。大體上是以某一件已經明確年代的物品作標準,將其他沒有明確年代的類似物品拿來作比較,根據類型相近的程度推定年代的遠近。我們在歷史車站確定買大站秦代的車票,就是根據這個方法得到的結果。這個結果是考古專家們根據多年的經驗做出來的,相當可信。

確定大站秦代以後,我們必須進一步確定中間站,這件銅戈究竟是六百年秦代歷史中的哪一段,三十六代秦國國君中的哪一代?

我們首先來看銅戈上的“丞相”兩個字。丞相,是官名,秦代官僚的頂尖,相當於今天的總理。官職,不是天生就有的,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設置不同的官職。官職有其沿革和歷史,這又是歷史學中的一門基礎學問,叫作官制研究。丞相是秦國的官名,秦國最初設置丞相,是在秦武王二年。秦武王是秦國的第三十代王,秦武王二年,相當於公元前309年,這一年以前,秦國是沒有丞相的。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件銅戈,是秦武王二年以後的產品,啟和狀這兩位人物,是在秦武王二年以後出任丞相的人。

這個結果,用年代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確定了這件器物時間斷代的上限。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對稱的世界,正如你有了左手,還有右手,既然推定了上限,當然也就應該去推定下限了。秦國滅亡於公元前206年,這一年,末代秦王嬴嬰率領百官投降了劉邦,秦國的歷史終結。毫無疑問,這件銅戈時間斷代的下限就是秦國滅亡的這一年。

有了這樣的結果以後,我們在歷史車站買票的時候,就可以考慮買一張從秦王嬴嬰到秦武王二年的票了。不過,從秦王嬴嬰投降的公元前206年到秦武王二年的公元前309年,一百零三年間共有七代秦王。七代秦王七個站,你買哪一站?還得動腦筋。歷史學家又來給你當顧問,他建議你說,不要急,拿張紙拿支筆,先把這七個站排出來,看看有沒有什麽別的線索。於是,我們列出下面這張表來:

有了這張表以後,你知道應該買哪一站的票了嗎?換句話說,你該知道銅戈是在哪一代秦王在位期間生產的,啟和狀是哪一位秦王的丞相了吧?有沒有人馬上回答得出來?如果沒有,我提示一下,請大家注意“在位年數”。四年、五十六年、一年、三年、三十七年、三年、四十六天,在這些數字後面,就隱藏著銅戈斷代的秘密。

我們再回到銅戈上來,銅戈銘文的前三個字是“十七年”。前面已經說過,“十七年”這三個字的意思,是某位秦王在位紀年的第十七個年頭。也就是說,這位秦王在位的年數,應當在十七年以上。有了十七年這個數字以後,我們再來看表裏的“在位年數”一欄,找一找七位秦王中在位年數超過十七年的有幾位。結果很明確,只有兩位,一位是秦昭王,一位是秦始皇。

這個時候,我再問大家買票的事,大家大概就不會猶豫了,買秦昭王站或者是秦始皇站。也就是說,這件銅戈,只能是秦昭王時代或者是秦始皇時代的產品,啟和狀也只能是這兩位王的丞相。這樣一來,我們的搜索範圍就大大地縮小了,我們買票花的錢也就可以節約了。這個方法,規範的說法叫作逐次逼近,通俗的說法叫作收緊包圍網。

順著時間來繼續追查,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六年。這件銅戈會不會是秦昭王十七年的產品,啟和狀會不會是秦昭王的兩位丞相呢?考察史書的記載,秦昭王十七年時,出任相國的人是穰侯魏冄(冉)。這位魏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他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的異父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長期掌控秦國政權的楚系外戚集團的中心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立了傳,對他在促使秦國強大的過程中的功績,大為稱贊。魏冄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功高震主,受到的非議也不少,他與昌平君極為類似,可以相互參照的地方很多,在本書的謎底中,我們會專門談到他。

在出土文物裏,有不少由魏冄領銜監造的銅戈,比如傳世的“十四年相邦冉戈”,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二十一年相邦冉戈”等。銘文的“十四年”和“二十一年”,就是秦昭王十四年和二十一年;“相邦”,就是相國,地位略尊貴於丞相;“冉”,就是相國魏冄的名字。在秦國歷史上,相國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二人承擔,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沒有同時置相國又有左右丞相的事例。從而,啟和狀這兩位人物,不應當在魏冄為相國的時候出任丞相,他們不是秦昭王時代的人,這件銅戈也不是秦昭王時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