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風雨(六)(第2/3頁)

但是當朝的宰執之中,依舊不乏五脈之家的身影,他們門人子弟,親緣故舊,也繼續活躍在政壇之中,比如一度作為監國在朝野前台的代言人之一的蔡候,就是出自鄭氏一脈。

而四大公家的概念,則是要更晚一些,南海梁氏的初祖瀛洲公,為了管領過於廣大海洲分藩領和東西橫跨數千裏的拓殖地,而設立的分家管領制度。

最初只是侯領藩主,後來才按照需要升格為公室,而擁有自置部署臣僚護軍的權利。

只是隨著建國以後,歷代國姓公室,發生的幾次反亂,而被中樞幕府相繼撤藩減等,而在權勢上有所縮水,並且不入中樞任職。

但本身的地位和待遇依舊是尊崇無比,並且在原本的管領地,享有極大的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宗藩權。

而八葉之家的世臣淵源,又要稍晚一些,其源頭可以上溯到天寶年間,追隨梁公而留下各種功業和名聲事跡的部屬故舊,既所謂的:一府三率四長史,五驍六曹十郎將。

這些舊部和追隨者,以三率之一的韋韜為首,其中相當部分都成為了後來大唐持續百年中興時代的名臣顯宦或是一方名將;

而另一些則以三率之一的高適、高達夫為代表,繼續追隨梁公的萬裏征拓,而就此紮根域外,另有一番成就和歷史淵源,也是如今西國大夏維系統治的根基之族。

而三率的最後一位邊軍子弟出身的衛伯玉,則是帶著一幫部舊,在西北終老而成為了。如今的西軍大小藩鎮與將門世家的主要源頭。

而其中還有一些部屬,則是因為當時的需要,分鎮青唐、安東,南平、安南、北庭各地,而另成淵源。

其中諸如位列十郎將之一的安東羅氏這般,雖然沒有直接追隨梁公身邊,但也用子弟分家的形式,繼續服侍和追隨南海梁氏一脈,而成為南朝世系家臣的祖源。

直到乙未之變發生後,在對待大唐朝廷的態度以及後續的復仇程度上,這些隸屬於南海的世臣之中也發生了相當程度的分裂和混亂。

因此,最終被鐵腕鎮壓和清洗了不少,又有相當部分出走,或是遠避外藩而置身事外,而被奪爵廢藩,乃至最終流放的亦有不少。

最終與這些世臣關系密切,又遠離政治中樞的西海道,各地分藩諸侯和延邊拓殖地,成為這些殘余勢力苟延殘喘的庇護之地。

也是國朝之中歷代被鎮壓和剿滅過的維新黨、興化黨、正定黨人等,多個反對派勢力的重要淵源之一。

因此,只有部分世臣堅定支持,來自京畿宗家幸存的正定帝立國之舉,又參與了名為嘉佑大進軍的北伐,和西進東進的一系列大事件後,得以幸存下來。

又繼續擁護和支持,新設未久的南朝幕府,收拾殘局平定內患的八家世臣為代表,被冠以八葉的榮耀與資格。

取義“公家為幹,世臣枝葉”的用意。只是世事遷移,底蘊略差一籌的八葉,也不免後人不肖或是政治失勢,而出現各種蕭條與敗落。

比如羅氏前兩代,因為站錯隊而被迫躲在藩領中,郁郁而終的啟年公。又比如我那位原本定居廣府,卻得以天降爵位和藩領的便宜老爹。

抱著這種思緒,我回到了臨時的住所——重新修繕一新的半梅苑,這也是監國指定給我的臨時宅邸。也是我親衛團的駐地,這也算是某種用心安排了。

而在這裏我也見到了,留在當地的代表奏記官謝明弦,他已經在此久候多時。

隔了兩年多不見,本來就生了一副氣質儒雅好皮囊的謝明弦,似乎因為生活的滋潤與迎來送往的,變得有些富態而油光,連帶氣質都變得圓滑起來。

不過作為我的晚屆校友和老部屬,在態度上倒還是一如既往的恭謹和認真異常,就仿若是回到了我和他們一起創立講談社的當初。

簡單寒暄了幾句之後,他就放下了名面上事故圓滑的偽裝,開始一般正經向我匯報,這半年多時間下來,他在江寧上層活動和情報收集成果。

畢竟,這半年多來已經足以發生了許多事情,而目前為止,國朝在東南的情勢還真有些不好。

首先是淮南大水決堤的情況,比我所在的淮北地區遠要嚴重的多,地勢相對高一些的北岸,最多淹沒了沿岸泗、宿州的部分地區;而南岸沿淮的楚州、應州、信州、滁州、濠州、壽州、幾乎都成了一片澤國水鄉。

而且,因為連日豪雨主要集中的南邊,再加上地勢上的落差和支流漲水,肆虐的洪水甚至蔓延和倒灌到了,相對內陸的高郵、真州、泰州一帶過來。

原本有東南招討行司,重新組織起來的淮南戰線,也因此泡了湯,多達數個軍序被大水所阻或困,而陷入進退不得的局面。

往來於道路的輸送,也一度因此中斷,就連重建未完的水師,都被緊急派遣來過來,改作水運來維持軍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