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又決(六)(第2/2頁)

……

而在天氣逐漸變得寒冷起來的河北道境內,沿著太行山脈分布的全新堡壘和長墻,也由當地被用糧食布匹所征發起來的民壯,被逐處逐段的建造起來。

隨著西軍逐步收縮兵力和相繼轉為守勢的消息確認之後,我也由此在部分衙前軍和親直營的護衛下,開始踏上返回徐州的歸途。

畢竟,這些意外追加的戰事和計劃外的目標,已經消耗了淮鎮為戰爭所儲備大量的資源和動員起來的人役;需要我回去後從宏觀大局上進行調整和補救,以將其後續的負面影響和潛在損失,減小到最小程度。

況且,一路馬不停蹄的北征平盧道轉戰山前山後,又折轉到河北境內做那雷霆掃穴式的全盤推進,最後又和洶洶而來的西軍打了好幾場;從自上而下的將士們也積累了可觀的疲憊與倦怠,實在需要好好的休整和補充了。

而那些征發和調集起來的地方部隊,也需要根據其表現進行賞罰黜陟,汰去老弱傷殘以充地方而擇檢精壯整編擴充起來,加入到地方的鎮壓序列當中去;

因此,正所謂是“守有余而進取不足”的疲沓與困倦狀態。

盡管如此,我還是在河北、河南、淮南等地,繼續留守和維持三個方向的“重兵集團”,各有兩到三個重新補充完整的軍序,合計有十萬之眾;

在戰略上采取南守西攻的鉗擊姿態,分別以統制官王貴(坐鎮河北)韓良臣(經營河南)和崔邦弼(守備淮南)為鎮守使,作為經略前沿和長期備敵的基本需要。

然後又在燕山以北已經接管的邊塞地帶,分別設立大同、武州、朔州三個次一等的延邊防禦使,以統管新編列滿員的十七個邊防營,以及地方守備團、巡護隊、武裝屯團之屬;同時撤銷已經變成腹內地區的淮泗防禦使和濟北防禦使。

再者,擴大負責河漕相關水路力量的淮上巡防使的職分與範圍,拆分為河北、淮上、河南、淮南四路,以各專其責。

然後,在冬季即將來臨之前不斷被撲滅的反抗與騷亂的消息當中,河北道二十一州的戶口檢括和土地清丈,也剛剛被統計出來了;

讓我稍稍驚訝的是,相對於丁口凋敝的而徒有其名的平盧道,經過多次戰亂之患後的河北境內,居然還有大約七八十萬戶而將近四百萬口百姓,真不愧是歷朝歷代都號稱天下第一等的中原腹心了。

雖然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人口,受過教育和擁有手藝的比例極少,故而並不適合立刻轉化為產業工人或是相對合格的動員兵;

但是不管怎麽說,有了這麽多可以支配和調劑的農業人口,一旦初步習慣和接受了淮鎮的支配而穩定下來之後,就意味著可以在日常的工礦林牧漁鹽農業生產當中,將淮地更多初步打好基礎的熟練產業工人和潛在兵役給解放出來了。

正所謂是用新征服的土地和人口來產生最基本的農業資源,而用相對馴熟而可靠和穩定的淮地人口,來充當發展工業的基石,以及將來大規模暴兵和勞役動員的潛在基礎。

這樣完全就可以以較少的人口基數,而發揮出比傳統封建社會政權和生產模式下,數倍十數倍乃至更加強大的生產力和動員效率。甚至是通過所謂的內線作戰,比較容易和輕松的形成局部的壓倒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