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圍剿”(第4/31頁)

 

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這是工農紅軍攻下省會的唯一戰例。

 

據說李立三嘴巴很大,大到能把自己的拳頭塞進嘴裏。攻陷長沙更使他聲若宏鐘。8月6日,他在中央行動委員會上報告《目前政治形勢與黨在準備武裝暴動中的任務》:

 

“同志們!目前中國革命的形勢,正在突飛猛進的向前發展,已經顯然表示著到了歷史上偉大事變的前夜。”

 

“如果不了解中國實際情形的人,他必然以為這是共產黨人的誇大狂,或者布浪基主義。假使現在跑到工廠中去,問工友是否需要暴動,工人一定答復需要暴動。許多工人都說:‘暴動的時候,你們要來通知我。’”

 

“這回紅五軍攻打長沙,紅軍的兵力只有三四千人,何鍵的兵卻有七團以上,但紅軍與何鍵部隊接觸的時候,何鍵部隊都水一樣的向紅軍投降。……現在紅軍進攻武漢的時候,又安知不會遇著這樣的形勢?假使是可能的——的確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我們為什麽不能領導紅軍進攻武漢呢?讓紅軍在遠遠的等候武漢工人暴動,恐怕只有書呆子會這樣想。……”

 

其實敵人並沒有“水一樣地向紅軍投降”。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說,每次消滅白軍,都是紅軍硬打死拼。紅軍的軍事技術也還非常落後。占領長沙前在嶽陽繳獲了幾門野炮和山炮,全軍上下除了彭德懷和一名朝鮮族幹部武亭,竟然無人會用。結果只好由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和武亭親自操炮。

 

要總指揮親自發炮的紅軍,也總算建立了自己的炮兵。有了炮兵的紅軍攻占長沙,不能不使中外震驚。

 

震驚的副產品便是滿天飛的流言。

 

挨了李立三代表中央的批評的毛澤東和朱德,只有率領紅一軍團進攻南昌。他們在南昌周圍示威而退,並未真正攻城,也誤傳成南昌被紅軍占領。

 

1930年8月4日,《國聞周報》頭版醒目的大字標題《共產黨陷長沙南昌》:

 

“近來中原鏖戰,各省軍隊多征調前方,防務俱感空虛,共黨乃乘機大起,於27日晚占領長沙,30日占領南昌。同時鄂北共黨,更在花園方面截斷平漢路,進占孝感,於是武漢亦感恐慌矣。”“三數日間,陷落兩大省會,設武漢再有不幸,則長江上遊均屬共有矣。”

 

同期《國內一周大事記》則記載:“7月30日,星期三,共黨占領南昌,各機關領館均被焚,又向九江進攻。”

 

子虛烏有之事6天時間不得校正,臆想中之殺人放火也上了堂堂正正的“大事記”,國民黨方面也確實慌張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

 

戰場上的對手閻錫山、馮玉祥抓住時機,立刻給蔣介石扣上“放任共匪”、“縱共殃民”的帽子。

 

真真假假的消息和壓力摻和一起,極大地震動了蔣介石。

 

就在李立三沉湎於“會師武漢,飲馬長江”之時,蔣介石從河南前線向南京發出密電,要求立即任命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為“鄂、湘、贛三省剿匪總指揮”。同時嫡系教導第三師首先抽調南下。

 

中原大戰尚未結束,蔣介石開始準備“剿匪”戰爭了。

 

對蘇區曠日持久的“圍剿”,由此拉開帷幕。

 

帷幕還未拉開,“立三路線”已經宣告結束。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對這位要求蘇聯停止五年計劃準備支援中國的革命戰爭、要求外蒙古回歸中國的李立三進行了快速而堅決的反擊。

 

蔣介石不知道這些。也不需要知道。在中共中央忙於清理“立三路線”之時,他開始了他的“圍剿”。

 

一發而不可收。

 

第一次“圍剿”,興兵10萬,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長驅直入,分進合擊。

 

第二次“圍剿”,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指揮,興兵20萬,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第三次“圍剿”,用兵30萬,蔣親任總司令,分路圍攻,長驅直入。

 

第四次“圍剿”,蔣自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委何應欽任“贛閩粵湘剿匪總司令”,先以30萬兵力圍攻鄂豫皖蘇區,10萬兵力圍攻湘鄂西蘇區,得手之後再集兵50萬進攻中央蘇區;軍政並進,逐步清剿。

 

第五次“圍剿”,則集兵百萬,幾乎傾全國之兵;其中用於中央蘇區50萬。其嫡系部隊傾巢而出。蔣自任總司令,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嚴密封鎖,發展交通;以靜制動,以守為攻。

 

為了剿共,興兵不可謂不多,戰略戰術不可謂不周密。確實是傾注了心血,確實是有十八般武藝就用上了十八般武藝,有十八般兵器就用上了十八般兵器。

 

第一次“圍剿”,他便懸賞五萬光洋,緝拿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同時宣稱“期以三月,至多五月,限令一律肅清”紅軍。似乎仍是當年在上海灘完成一筆期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