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鼓動(第2/2頁)

杭州故名錢塘,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文帝派楊素平定杭州楊寶英的叛亂後,“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即由鳳凰山東麓逶迤而北。其範圍大約東至鹽橋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瀕西湖東岸(今湖濱路、南山路),北及錢唐門(今六公園附近)。城垣南北狹長,“周回三十六裏九十步”,當時鑒於吳山逼臨江滸,而隔其山於城外,因而東墻在吳山地段呈向內凹進的弧形,這就是最初的杭州州城。後來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東南交通的樞紐,其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所謂“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為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代時,當地政府對杭州地區的水利建設極為重視,完成了杭州城六井和西湖的整治,解決了海水倒灌導致的“水泉鹹苦”的問題,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到憲宗時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戶十萬,稅錢五十萬緡”,占全國財政收入一千二百萬緡的二十四分之一。

到了錢镠擔任杭州都指揮使後,就對杭州舊城進行過兩次擴建。第一次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築新夾城,環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裏,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焉”。因是依附舊城而修築,故名“新夾城”。夾城設城門六:朝天門(今吳山東麓中河西岸),炭橋新門(今中河豐樂橋西,舊炭橋之東)、鹽橋門(今中河鹽橋西)、北關門(今武林門外夾城巷)、涵水西關門(今凈慈寺舊雷峰塔下)和龍山門(今六和塔西)。由此推斷,其城當起自吳山東麓,循今中河西岸向北,至天水橋附近折向西北至夾城巷,再折向西南經寶石山東麓,沿西湖東岸及南岸,南過虎跑山,止於六和塔。

第二次是唐昭宋景福二年(893年)、錢镠“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萬余眾,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亙江幹,洎錢湖、霍山、範浦,凡七十裏”。錢湖即西湖;霍山在今少年宮後;範浦在今艮山門內莫衙營西口。新築羅城開有四門:竹車門(今望江門內望仙橋東南)、南土門(今薦橋門外清泰路建國路口)、北土門(舊菜市門外)和保德門(即範浦所在)。由此推斷,羅城只是在夾城基礎上的改建,即南起鳳凰山東接夾城,東北循今東河外建國路至今艮山門,折而西行,沿今環城北路至武林門,復折而南循今環城西路抵少年宮,仍與夾城相接。兩城合計十門,所謂“凡七十裏”,亦指兩城之總長而言。兩城連接後,外形似腰鼓,因稱“腰鼓城”。

乾寧三年二月,城中鎮海軍節度使府上,一名紫衣金冠男子正神情緊張,在節堂上來回走動,似乎在等什麽消息。旁邊一名僧人勸慰道:“錢居士何必如此緊張,家兄潛兵奇襲,湯臼、徐章這等庸奴若是躲在越州城中,阿諛溜須董賊也就罷了,統兵於外不過白白害了麾下將士而已。依貧僧所見,今夜,最多不過明日清晨便有捷報傳來。”

那紫衣漢子長的器宇軒昂,容貌俊美,長須及腹,亮可鑒人,一對臥蠶眉襯的一雙眼睛開合之間神光畢現,正是這府上主人——鎮海節度使、浙東招討使錢繆。當聽到方才那僧人說到“董賊”的時候,眼角不禁跳動了一下,不過錢繆城府極深,並沒顯露出來,待那僧人說完,搖頭答道:“了凡禪師你弄錯了,某並不是擔心成武潛兵進擊湯臼不勝,只是擔心西陵而已,安仁義乃淮南名將,若得知顧成武領兵離去,對岸不過是萬余新兵,只怕抵擋不住,安仁義如過了浙江,浙西便無險可守,一旦董昌與淮南軍相連,便無法速勝。蘇州已經兵勢連綿,只怕苦了江南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