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 重農(第2/2頁)

駱知祥所說的是中國古代五千年來儒家學說的共識,農業是一切的經濟基礎,有了足夠的糧食,才能在亂世將百姓和土地重新結合起來,才能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而他說的第二點則是要求均田制,因為王朝末期,一般土地都十分集中,一方面有大量的空曠土地沒有耕作,另外一方面則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采取的解決辦法無非兩種,一種三國時曹魏采用的軍屯制,將流民以半強迫的手段固定在土地上,使之成為國家農奴或者世家地主的依附田客;而剩下的一種則是均田制,將失去主人的空閑土地和強行分割大土地主的空余土地均給流民,使之成為自耕農。這兩種辦法都可以使土地和流民重新結合起來,達到建立經濟基礎,消滅流動人口的目的,但是第一種辦法有很大的後遺症,一方面屯田制下的農民被剝奪了人生自由,生產效率很低下,另一方面則是獲得大量有人生依附關系的世家地主本身也是大一統國家的潛在不安定因素,其實駱知祥說的“人地相符”指的便是均田制。第三則是說如何能使流民安定下來,因為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如果受到商人的盤剝則很容易破產,為防止這點,唐以前征收的稅收都是實物形式,農民生產的布帛不但可以用來縫制衣服,還能作為通貨之用,所以桑麻對於古代中國農民來說不但是身上衣服的來源,還是貨幣的來源。但是桑樹從種植到可以用來生產有好幾年的間隔,成本很大,所以駱知祥建議呂方對百姓取之有度,才能讓百姓安心投入農業生產中。

呂方聽完後,點了點頭,思忖了片刻後,問道:“駱先生前兩條,某自當奉行,只是浙東水道縱橫,尤其是浙江,水道曲折,且海水常常倒灌進來,為害極大,須得修繕堤防,可這須得大量人力。眼下兵事甚重,且若役使士卒過甚,亦有前車之鑒,駱先生可有良策?”

駱知祥點了點頭,他也明白呂方話中的意思,先前錢繆役使士卒修築杭州城墻,結果激起了武勇都之亂,呂方趁機才奪取了杭州,此事過去才不過一年,呂方自然是不敢讓軍士去服苦役修水利。他沉吟了片刻,道:“我在宣州時,倒是有用過一個以田代酬的法子治理水利。”說到這裏,他便用手指在茶杯中沾濕了在桌面上畫了起來,原來在宣州原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年年大雨之時便沖破堤防,四處泛濫,橫流四溢,若要治理又沒有錢糧。駱知祥考察情況以後,發現那支流兩岸本是上好的水澆地,只是因為年年水災,才荒廢了成為了無主的荒地,於是他便首先宣布官府即將修繕那支流的地方,然後將那些土地劃分成許多塊,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拍賣,並免去十年的田賦,可是有個附加條件,就是購買田產之人須得出人力財力修繕堤防,果然許多富戶看到官府要修繕堤防,便趕來購買土地,很快便將那些堤防修好,花費的錢糧也是微乎其微。

呂方聽到這裏,不由得擊掌贊道:“好一個借雞生蛋的辦法。”暗想這駱知祥果然是能吏,想出的辦法和現代城市開發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先是說要修繕河流,讓一文不值的每年泛濫土地預期升值,然後引導民間的人力物力來搞公共建設,從而達到公私兩便的目的。可是轉念一想,想這等事情,無論是河流地方耗用的工時錢糧,能夠拿出土地多少肥瘦,有能力出錢出人的富戶等等細微末節牽涉極多,那個支流和浙江的情況也是相差甚遠,像這麽大個攻城,只要一個環節沒弄好,便前功盡棄,說不定還會激起民變,一發不可收拾,自己手下也沒有這等經驗的人才,想到這裏,呂方的目光不由得定在了駱知祥的身上,動也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