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蠢動(第2/2頁)

“主公,十月十七日,王茂章領大軍於潤州陵亭大破安仁義,斬俘不下萬人,安仁義輜重財物悉為其所獲,繼而連破曲阿、延陵諸壘,大小十余戰,連戰連勝,如今已將安仁義圍於潤州城中,潤州屬縣已望風而降。”一陣急促的話語打斷了呂方的遐想,他擡起頭來,說話的卻是羅仁瓊,這裏的人隱然間已經將楊行密當成了己方最大的敵人,便是李彥徽,此時仿佛什麽都沒有聽到,只是在認真打量旁邊廊柱上的木材紋路。

“淮南貪得無厭,吞並宣潤二州之後,只怕會對我方不利,末將以為,與其人謀我,不如我謀人,先出兵潤州,救援安使君為上。”說話的卻是一員留守杭州的將佐,他看到先前隨呂方出征的同僚有的升官,有的發財,都撈了不少好處,眼見又是一個出兵的機會,趕緊搶先開口。他話音剛落,旁邊的將佐不由得起身附和起來,這些中低層就將佐看到呂方自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早已信心爆棚,只覺得天下間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恨不得幹脆一戰將淮南軍趕過江去,與楊行密劃江而治,再戰取下廣陵,三戰幹脆將宣武朱溫得腦袋砍下來當夜壺。

“休得胡言!爾等不過偏稗將佐,這裏豈有你們說話的地方。”王佛兒厲聲叱喝道,他轉過身對呂方躬身行禮,沉聲道:“主公,吾輩起兵,為的就是申大義於天下,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趙、徐二賊跳梁,多行不義,故主公以方伯之任,代行天伐,如今徐賊授首,趙賊隨亡命天涯,伏法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了,主公正當息兵養民,以待王命,豈可再妄動刀兵,豈不知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以而用之,吳王掃平淮南大亂,深得江淮民心,吾等豈能與之相抗。”

王佛兒這一段話,不像是出自一個武夫之口,倒像是個淳淳儒者一般,呂方雖然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可是他也認為自己還無法與楊行密相抗衡,畢竟楊行密已經經營淮南十余年,百姓富庶,戶口財富數倍於自己,更不要說他如今是當今天子任命的東南行營都統,有節制東南諸鎮的權力,自己也是他的部屬出身,在政治上自己就處於不利的地位,暗地裏支持安仁義、田覠也就罷了,直接掏家夥和楊行密撕破臉幹,呂方還沒有那麽傻。

呂方在上首不吭聲,沒有表明態度,下面的那些將吏見王佛兒的話擋住了他們升官發財的道路,雖然不敢直接開口反對,可腹中還滿是怨氣,只是沒有一個官位和王佛兒差不多的人帶頭反對罷了。

陳璋在一旁冷眼旁觀,對一旁的眾將吏的心態已經明了,他暗自冷笑了一聲,上前一步道:“主公,末將昨日得到消息,那趙引弓已經有了下落,他領著數百殘兵投奔福州王審知去了,此時已經到了福州,被王審知收留。”

陳璋這一席話便好似一塊石頭落入了水中,激起了許多漣漪,他剛剛立下大功,在鎮海軍中的地位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加之那些將吏中心思敏捷的已經想到,這不又是一個出兵的好借口嗎?先前和王審知關於種馬的爭端如果說作為出兵的理由分量還差點的話,“收留叛將,懷有惡意”,這個理由可是十足的分量了。而且這王審知的兵力可遠遠比淮南弱小,而且和主公也沒有什麽君臣關系,這難道不是一個更好的出兵對象嗎?反正他們需要的是升官和掠奪的機會,至於這個對象是誰,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