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勸進(一)(第3/3頁)

邗溝城,位於州西北蜀岡上。《左傳》記載:“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將伐齊,北霸中國也。”便是說的此城。漢已後荒蕪廢棄,是以又被稱之為蕪城。由於此城俯瞰邗溝,扼守運河咽喉,交通便利。鎮海軍占領蜀崗,兵臨廣陵城下時,主帥呂方便駐節此地,是以後世又稱此地為呂王城。

邗溝城雖然名號中還有個城字,但經過近千年時光的侵蝕,剩下的只有一個高台和殘缺不全的土圍子了,經過鎮海軍士卒的整治,也只是將城中的荒草灌木清理幹凈,又在城墻上加了一圈木柵,城外重新挖了壕溝而已。在城中也未曾建築宮室,只是搭了些帳篷充作幕府之用,畢竟眼下對鎮海軍上下都對於形勢十分樂觀,普遍認為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最多到明年開春就能拿下這廣陵城,自然沒必要花費偌大力氣修繕宮室為長久之計。

“廣陵、合肥,為兩淮之根本。而淮東控扼之地有六:一曰海陵,二曰喻口,三曰鹽城,四曰寶應,五曰清口,六曰盱眙,而這六地皆以揚州為根本。如今海陵、鹽城二地皆已經落入我軍之手,剩余數地守將也遣使節前來歸附,廣陵也已經三面被圍,一面臨江,旦夕可破。廬州已經為劉金說降。俗話說‘根本已動,枝葉豈能久存?’主公天縱神武,當年領千人渡江,十載奮戰,終可克復兩淮之地,大可問鼎中原,當真是可喜可賀呀!”

“陳先生謬贊了,若非諸君助我,將士用命,憑呂某一人,如何能成此大事?”此時的呂方口中雖然滿是遜謝之辭,但臉上卻頗有自衿之色,在他看來,如今楊行密、朱溫等梟雄要麽已死,要麽也已老去,剩下的余子碌碌,而自己正當盛年,江淮之地又是財賦之地,稍加積聚,進可問鼎中原,與李亞子一決雌雄,就算退也能割據自雄,成半壁江山。他有了這般雄心,所以並沒有立刻對廣陵發起圍攻,而是先據蜀崗險要之地,對廣陵圍而不攻,分兵攻取淮東諸要地,對於位於淮南邊防軍州的將領,呂方一面顯示自己強大武力,一面派出時節,許以高官厚祿,百般拉攏,許諾對方只要不歸降北面的後梁朱溫,己方就保證他們現有的地位,甚至加官進爵,以爭取時間,盡可能多的接受楊行密的遺產。畢竟在唐末五代間,這江淮之間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富庶之處,財賦人口都勝過呂方原有的兩浙江東之地,若要用兵中原,這便是最好的基地和屏障,他可不希望北方的後梁乘機入侵,將這一切打得稀巴爛,還要花上十年功夫生聚教訓,那可就麻煩了。

此時帳中不過呂方、陳允、高奉天、王佛兒等寥寥數人,可以說都是鎮海軍中的高層人物,雖然各人心思略有不同,但亂世之中,哪個好男兒不希望做出一番功業來,對外則是青史留名,對己則是封妻蔭子,公侯萬代。而呂方身為他們所在集團的頭領,他們自然希望呂方地位越高,他們也能水漲船高,隨之上升。在這個問題上,帳中無論是誰,想法都是一致的。這是陳允對高奉天使了個眼色,高奉天會意地點了點頭,躬身道:“主公此言差矣,自古成事者自有天數,吾輩雖有微勞,又豈敢貪天之功為己有?前漢三傑,皆人傑也,然皆為高祖所驅使,無他,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左右。吾輩不過恰逢其會,得附驥尾罷了,主公恩厚,餉微勞以顯爵已屬非分,吾輩又豈敢欺世盜名?”

高奉天這一番話出口,便引得帳內眾人齊聲應和,呂方也被對方這一陣馬屁捧得有些熏熏然,笑著擺了擺手道:“你這高和尚,又把你昔日招搖撞騙的功夫拿出來了,某家事先說好了,可沒有半分好處給你!”

帳中眾人聞言不由得轟然下了起來,這裏的人自然都知曉高奉天的根底,但現在他位高權重,就算是帳中這些鎮海軍權力核心的人物,也只會在私下裏調笑幾句,敢這般在眾人面前提到只怕只有呂方一人而已。高奉天聞言笑了笑:“主公說笑了!”接著他臉色一整,肅然下拜道:“微臣今日說這些不是為了別的,主公繼高祖、太宗之統,掃平諸賊,據有江淮之地,百姓安堵,豪傑歸心,如今天下無主,黎民有倒懸之苦,主公當順天應民,早登大位!”

高奉天話音剛落,帳內眾人也紛紛跪下,齊聲應和道:“順天應民,早登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