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盜馬賊(二)(第2/2頁)

呂淑嫻並沒有立即回答兒子的問題,低頭喝了一口茶,反問道:“那大郎你以為如何?”

呂潤性稍一猶豫,還是鼓足了勇氣,沉聲答道:“那廝雖然無禮,但言語間也有幾分道理。孩兒記得太宗曾有言‘君猶舟,民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父王這些年對外年年用兵,對內又大興土木,百姓受盤剝甚重,只怕時日久了,有不忍言之禍呀!”

呂淑嫻聽完兒子說完這一番話,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好一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想不到數年不見,我家的虎頭也長大了,好,好,好!你有這個心思,任之百年之後也不用擔心後繼無人了!”說到這裏,呂淑嫻不待呂潤性遜謝,突然臉色一整,道:“只是你可知道,這天下間有君王之仁還有小人之仁,兩者之間可是大有不同的。”

“君王之仁?小人之仁?”呂潤性聞言不由得愣住了,他一下子被這兩個從未聽聞過的名詞給弄糊塗了,只得問道:“孩兒愚鈍,還望阿娘開解!”

“這小人之仁倒也簡單,無非是在家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愛妻憐子,節儉度日,在外與鄰裏友善,努力耕作,遵守法紀。而君王之仁卻大有不同,須知這君王執掌天下大權,則須為天下長遠計,而小人往往庸碌短視,昧於眼前小利而不做遠計,若是君王耽於小仁小義,那豈不是什麽事都做不成了?反而害了他們!”呂淑嫻說到這裏,見兒子臉上露出不解之色,便笑道:“比如你父親用兵打仗吧,當年我等在淮上時,盜賊橫行,百姓不得安堵,無論是哪一家打過來,都要對當地百姓燒殺搶掠一番。幸好有你父親興起義兵,掃平群雄,如今雖然賦稅勞役重點,可比起當年那般‘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景象簡直是天上地下了。可只要用兵就肯定要收糧征夫,更不要說殺人了,若是按小人之仁所言,你父親就什麽都不做,呆在家裏當個田舍漢,只怕現在江淮間還是你殺我,我殺你,三日一小仗,五日一大仗,哪裏還有今日氣象?”

“阿娘所言有理!只是——”呂潤性聽到這裏,雖然在母親話語中找不出什麽破綻來,可還是總覺得有些什麽地方不對。呂淑嫻看出兒子心中的猶豫,道:“你出生時夫君已經當上了一州刺史,不曾見過在淮上時的亂離景象。明明外面有大片的荒地,莊子裏也沒糧食吃,可就是不敢去開辟,因為離莊子遠了一旦碰到盜匪襲擊,便來不及逃回來。剛剛一開春,莊子外面便是成群結隊破莊子搶糧食的流民,若不殺個你死我活,便沒法把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安生吃到肚子裏去。從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天底下最重要的就是秩序,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種地、這樣所有人才能有飯吃,有了飯吃才能談什麽仁義道德,離開了這個談什麽仁義道德都是虛的。”

聽到這裏,呂潤性已經被呂淑嫻口中所敘述的景象觸動了腦中的回憶,他在擔任壽州觀察使時,也曾看到後梁與呂吳邊界的緩沖區,數十裏甚至百余裏毫無人煙,這一切都證明呂淑嫻方才所說道理的正確性。

“阿娘說的是,孩兒受教了!”呂潤性向母親拜謝道:“父親連年征戰,致一方太平,的確是仁義之舉,只是這大興土木,興建建鄴城之事,是否可以先緩一緩,待到兵事完結之後,再建設不遲。”

呂淑嫻笑了笑,站起身來,走到堂前,手指城外東南方向問道:“大郎,你可知道那是什麽?”

呂潤性走到呂淑嫻身旁,向母親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呂淑嫻手指的方向遠處有一個土丘,在煙氣籠罩之下,一時間也看不太清楚,他仔細的搜索了一會腦中的記憶,不確定的答道:“孩兒愚鈍,若是沒有記錯的話,母親手指東南方向,那邊應該是南朝台城舊址吧。”

“不錯!”呂淑嫻點了點頭,她轉過身來,道:“今日某便再考校大郎你一個問題,為何你父王要棄已有根基的杭州不要,遷都建鄴,重新建城於此地?”

呂潤性搜索了一下腦海中的記憶,沉聲答道:“杭州雖有重江之險(對北方有長江和錢塘江兩道障礙),但偏處一隅,運河狹隘,大船不得並行。若要經略荊襄,混一宇內,遠不及建鄴。其地前據大江,南連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西引荊楚之固,東集吳會之粟,經營四方,此為根本。其地舟車便利,無艱阻之虞;田野沃饒,則有展舒之藉。在東南言地利者,自不能舍此而他及也。”

“不錯,兵要地理之上,你倒是花了不少功夫!”呂淑嫻笑道:“用兵之道我是不明白的,但這建鄴乃根本之地,四方財賦,商賈大戶聚集此地,若不興建城郭,如有變亂,當以何拒守?你用兵多年,應當知道兩軍相爭,勝負無常,若無城郭,勝則罷了,若是敗了便是一敗塗地的下場。你父王用兵數國,運轉千裏,豈能不深固根本的?”說到這裏,呂淑嫻指了指遠處的南朝台城遺址,繼續說道:“南朝城池狹小,隨固但百姓商賈皆居城外,侯景之亂時,百姓死傷極多,是以南方積弱,終為北朝所滅。如今南方戶口勝與南北朝時十倍,若不興建大城,若敵軍來襲,城外的百姓資財豈不是盡數落入敵手?”這呂淑嫻雖為女流,但見識深遠,朝中無人敢以女流相視,呂方出兵遠征之時,時常將權柄相交,以為居守之人,這一番話說下來,聽得呂潤性大汗淋漓,慚愧無地,便好似面對父親的責罵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