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大進軍(三)(第2/2頁)

“喏!”康福躬身應道。

唐州方城。伏牛山脈蜿蜒綿延近千裏,橫亙在漢水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間。作為秦嶺山脈東段的一支,其西接熊耳山,南接南陽盆地,東南遙接桐柏山,使南陽盆地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地理單元,唯有與桐柏山之間露出了一個缺口,這便是方城隘口,春秋時,以江漢之間為根本之地的楚國在吞並了漢陽諸姬之後,便在此地囤積重兵,以為北上中原,爭霸天下的基地,春秋中楚國謀臣屈完與齊桓公對答中的“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中的方城便是說的此處,其後近百年的晉楚爭霸,絕大多數楚軍都是由此處前出中原的。

“這裏離葉縣還有多遠?”朱瑾騎在馬背上,遠眺著左前方的山脊,在他的身後,蜿蜒的行軍隊伍一眼看不到盡頭,從高處看下去,就好像神話中碩大無比的巴蛇來到了這裏,正在蜿蜒爬行。

“大總管請看!”一名騎士手指向山脊線上,從他手指的方向望過去依稀可以看到有殘缺不全的城墻和巖砦。

“那便是楚長城了,再走四五裏便是仙翁關,過了仙翁關便是葉縣地界了!縣令已經準備停當,準備迎接大軍紮營!”

朱瑾點了點頭,沉聲下令道:“那好,傳令下去,讓三軍加緊行軍,趕到葉縣一起休息!”

“大總管果然體恤部下,乃當世名將呀!”那騎士低聲阿諛道。原來此人便是原先的唐州刺史,襄城之戰後,梁軍慘敗,接著又傳來汴京失陷,朱友貞自殺的消息,位於南陽盆地的梁國鄧、唐諸州向吳軍不戰而降。於是朱瑾改變了原先的方略,領軍直入南陽盆地,一路蜿蜒向東北,經過方城隘口進入中原,同時分出一支偏師,由周安國統領,出三鴉道,直取洛陽,一路上勢如破竹,梁國守臣紛紛開城歸降,竟然未發一矢便到了葉縣。在這裏向北經過許州,就可以兵臨鄭州,抵達汴京的左肋,而轉向西面,經過轘轅關,便可進入洛陽盆地,直逼西京洛陽。相比起走義陽三關那條路來,要更加迅捷的多。就這樣,悄然之間,十萬吳軍已經踏入了中原。

“都統!”葉縣府衙內,數十名吳軍將吏分站兩廂,身披甲胄,向端坐在上首的朱瑾齊聲行禮。

朱瑾坐在上首,臉色如鐵,已經五十有余的他雖然在纀頭的邊緣露出些許花白的發腳,但腰杆筆挺,目光如電。仿佛還是當年那個勇冠三軍的關東第一猛將。從當年從北方逃至淮南算起,已經二十多年了,眼見得仇人的勢力不斷擴大,連當朝天子的大位都被其篡奪了,自己報仇雪恨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但誰知道世事變化無常,自己歸降呂方之後,逐漸一統南方,實力不斷壯大,反觀仇人朱溫卻走了下坡路,不斷在和河東的戰爭中連戰連敗,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丟在了不肖子的手中。現在汴京失陷,朱友貞已死,自己麾下卻統領十萬大軍,正揮師北上,想到這裏,饒是朱瑾心志堅定,也不禁暗自感慨。

“列位,如今葉縣已下,依照先前方略,我大軍出義陽三關,但現在我們走方城隘口,較原先方略要快上四天,列位以為當如何呢?”朱瑾渾厚的聲音在堂上回蕩著。一名吳軍將佐出列道:“末將以為,大軍應當向東,越過汝、穎二水,直取汴京!”

“末將附議!”

“末將附議!”

堂上眾將的意見空前的一致。朱瑾捋了一下頷下的胡須,眾將空前一致的意見其實有背後的原因:由於汴京被破十分突然,吳軍來不及重新部署兵力,結果就是呂潤性所統領的東路兵力只有五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剛剛招募的新軍,相比起精兵宿將雲集的西路要薄弱得多。而東路的出發點楚州地理上和汴京之間一馬平川,並無大的山脈河流阻隔,而且有河道相通,結果就是呂潤性所領的東路軍很容易獨自面對晉軍主力,所以呂方先前的方略是讓呂潤性先在楚州觀望一段時間,而讓西路軍加快行軍,從而形成配合。所以西路軍一出了方城,所有的吳將就一致要求向東直取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