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大哥馮雲山

洪教主從羅牧師那裏打道回府的途中,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好兄弟馮雲山已經給他挖到了第一桶金。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宗教的傳播,除了需要一個教主以其精深的教義和精神影響力召喚追隨者之外,還需要一個政治和俗務上極具才幹的人,把教眾的力量組織起來。

雖然洪教主的教義算不上正宗,很是有些山寨,但把他放到拜上帝教這個山寨版、愚昧版的基督教中,做一個精神領袖還是馬馬虎虎的。

而那個在政治和俗務上極具才幹的人,則非馮雲山莫屬。

馮雲山這個鄉村教師很有政治頭腦,眼光長遠,做事幹練,尤其是組織才幹舉世無雙,這讓他成為拜上帝教事實上的帶頭大哥(謀立創國者南王(馮雲山)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李秀成自述》)。

當年砸孔子牌位砸失敗之後,馮雲山就知道拜上帝教在花縣沒有市場,因為花縣(今廣州花都區)離廣州城太近,經濟文化水平較高,洪秀全那粗淺的宗教理論根本沒有吸引力,所以馮雲山決定換一個合適的地方繼續戰鬥。

最終,馮雲山挑中了廣西。因為廣西符合馮雲山心目中理想之地的兩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越窮越好。越窮的地方朝廷的統治基礎越薄弱,官方很少會幹涉自己;越窮的地方信息越閉塞,信息不通則民眾比較好忽悠。

當然,廣西窮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人禍,失業情況太嚴重了。

事情是這樣的:為貿易而起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作為贏家的英美法商人使出吃奶的勁兒往中國傾銷洋貨。洋貨瘋狂湧入造成的後果就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經濟興起。商品經濟異軍突起,那通商口岸的傳統家庭手工業自然就玩不轉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場,廣州正是重災區。

既然廣州經濟形勢不好,那麽眾多來自廣西的、依靠對外貿易服務為生的打工仔自然就會紛紛失業。這樣問題就來了:外出打工的他們是自己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沒有了他們的收入,家裏人只有坐等餓死。

然後是天災,老天爺太不給力,廣西連年災荒,饑民遍地。

天災人禍都讓廣西趕上了,想不窮都不行!

財富雖可召號天下,但災難更能聚攏人心。天災人禍是廣西人民的痛苦,卻是馮雲山的福音。

馮雲山的第二個標準是要有矛盾可供利用,這樣才能通過團結一派打擊另一派,借力壯大隊伍。廣西恰好符合要求,因為廣西有著名的“土客之亂”。

當時廣西的居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地人(土著);一類是外來人口客家人——這類人主要是為了逃避戰亂,從中原地區南遷而來,他們非常講求宗族的團結抱團。

因為客家人占去了不少土地資源,而且客家人語言、生活習慣、信仰也與本地人不同,導致客家人和本地人的沖突非常嚴重,再加上政府偏幫本地人,所以本地人和客家人常常生死相搏,矛盾十分尖銳。

馮雲山很好地利用了廣西的這兩個條件,在三年的時間裏,馮雲山不僅在廣西招募到了三千多忠實信徒,更為重要的是,他組織了一個強大的領導團隊,按地位高低排列如下:

楊秀清,客家人,純度很高的文盲,職業是一名優秀的燒炭工,此人除了燒得一手好炭,還很講義氣,極富組織才能和野心,後封東王。

蕭朝貴,農民,武力值較高,善戰,後封西王。

馮雲山自己,後封南王。

韋昌輝,客家人,受過一點教育的農民,後封北王。

石達開,客家人,家境小康,有一定的文化水準,是天生的將才。擱在當時肯定算“高富帥”,“高富帥”加入團隊時不過十六七歲,少年得志,創業幹勁十足,後封翼王。

弄錯了吧?以馮雲山的功勞和才能,怎能屈居楊秀清和蕭朝貴之後?

沒弄錯,事出有因。

由於馮雲山的拉人入夥事業越來越出色,因此被一個很有危機感的本地地主以聚眾謀反之罪給抓了,隨後被打入官府大牢。當時洪秀全在廣東,拜上帝教的廣西根據地一時群龍無首,大有崩盤之勢。

就在眾人束手無策之時,男主角楊秀清攜男配角蕭朝貴勇敢地站了出來,渾身發抖,口吐白沫。楊秀清說自己是天父(上帝),帶著天兄(耶穌)蕭朝貴下凡人間是為了點化眾人:你們不要慌,馮雲山肯定沒事,這只是一個考驗而已,考驗大家是否能夠同心協力渡過難關……

廣西這地方本就迷信,而且楊秀清和蕭朝貴扮演的上帝和耶穌與洪教主發明的“三位一體”理論相符,再加上楊秀清演技精湛,情節逼真,生動自然,教眾都讓楊秀清給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