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班師回朝

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次“北洋水師之父”李鴻章竟然也站在慈禧這邊。他說:日本此時戰爭實力已超過我國。咱們應該主動從朝鮮撤軍,通過國際調停,爭取時間。如果咱們躲過此戰,我國便可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在實力充足後再與日本交鋒不遲。

李鴻章居然支持通過國際調停解決朝鮮危機,他是對自己創建的部隊沒有信心,還是愚忠到唯慈禧之命是從?

後來知道了,他不支持開戰的理由居然是他沒有信心贏取勝利,與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認為大清帝國會輕易地秒殺小日本的想法完全南轅北轍。

李鴻章認為,大清這間破屋,已經風雨飄搖,難以繼續維持。他說:在清朝前三十年的軍事變革中,老佛爺給他出的題目都是命題作文,給予他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他從來沒有實實在在地、放開手腳地辦過事,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掣肘,所以事情也辦得不大靠譜,像海軍就是紙老虎,根本不足以戰勝日本(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所以,李鴻章不願意在這種沒有把握的決戰中消耗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實力,他覺得應該再等一等,盡力爭取和平的發展環境,把經濟搞起來再說。

當然,由於這番話是李鴻章在戰爭結束後說的,不排除有馬後炮的嫌疑。

其實光緒和李鴻章怎麽想都不重要,只要大清的董事長慈禧不想打仗,那就不能打仗,大清自然也不會派兵。

一心等待朝廷援兵的袁世凱終於失望了。

袁世凱這時的處境很艱難:一方面,東學黨人想暗殺奴役他們的袁世凱;另一方面,朝鮮的親日派也想殺袁世凱;再一方面,日本人也想趁機搬掉袁世凱這塊攔路石。

在這種危急時刻,袁世凱從小練就的一身武藝還有小心謹慎的防範措施起了作用,他成功地逃過了多次暗殺。

袁世凱明白,繼續在朝鮮待下去,不但沒有任何意義,而且自己的小命也將不保。於是他開始向朝廷打報告,申請調職歸國工作,理由是頭暈發燒全身痛,要回國養病。這麽見鬼的理由,好在李鴻章給他面子,恩準了。

1894年7月初,袁世凱將朝鮮這個爛攤子留給了十分講義氣的小老弟唐紹儀,踏上了歸國輪船的甲板,望著船慢慢地往後退離岸邊,袁世凱眼裏有淚花閃過:再見了,我逝去的青春!再見了,我奮鬥了十二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