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其實是一位好皇帝

話說回來,翁同龢、光緒師徒二人采取了示弱路線之後,慈禧開始放手讓光緒處理一些事情。

史實上,能體現光緒擁有一定自主地位的第一件大事,當屬在甲午戰爭中主戰。只可惜,光緒本來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一場演出,最後卻讓全國臣民見識了他的“無能”,本來要讓國家自強雪恥,沒想到卻帶來這麽大的災難。

不過年輕人活躍的思維容易跳出陳舊的枷鎖,這場戰爭在帶給光緒教訓的同時也打開了他的眼界。他不僅認識到了日本人明治維新的成功之處,而且在《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還認真讀了都察院整理出來的官員奏折和公車上書,這讓他內心有了一些想法,他要向日本學習,變法圖強,實施君主立憲制度。

剛好翁同龢因為甲午之戰失敗而翻然醒悟,明白中國確實不是日本的對手,西人治國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

由於師徒兩人都意識到了變法的迫切性,於是立刻行動起來:招納人才,聽取建議。

翁同龢很快就為光緒招納了四個維新人才:陳熾、文廷式﹑沈曾植﹑沈曾桐。

陳熾,《盛世危言》序的作者,對經濟學理論有很深的研究,當前職務是軍機章京,是很有前途的國家高級公務員。

文廷式,翁同龢的六大得意門生之一,光緒愛人珍妃的老師。

至於沈曾植﹑沈曾桐兄弟,哥哥沈曾植是當時的大儒,是極具社會地位的學者,翁同龢很欣賞他的書法和文章;弟弟沈曾桐雖然沒有哥哥出色,但也是個學歷非常可觀的庶吉士。

雖然這四個人的資歷很不錯,對維新變法的理論研究很有見地,但力量還是有些單薄。

剛好康有為、梁啟超二人科舉結束之後也沒有回老家,此時正在公卿大臣之間宣傳維新變法,翁同龢聽說他們有創立“強學會”的意願後,也表示了籠絡之意,雙方一拍即合。

1895年11月,大名鼎鼎的維新派大本營強學會成立。

說起強學會,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就是領袖。其實這是誤解。學歷不出色且沒有一官半職在身的康有為、梁啟超資歷太淺,影響力不夠,不具備做領袖的條件。

強學會真正的領袖是光緒和翁同龢,輔以陳熾等人做中層管理,至於康有為和梁啟超,則是具體辦事跑腿的,不過兩人的工作態度倒是十分積極。

強學會的成立確實撥動了眾多熱血知識分子那顆力圖強國富民的心,眾人自發自覺地支持強學會,出謀劃策,捐錢出力。順應時代潮流的強學會影響越來越大,可惜這幫人太急於求成,恨不能幾天就叫日月換新顏,其激烈的變法思想觸動了頑固保守派的雷區。

頑固先鋒三人組——吏部尚書(人事部部長)徐桐、禮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長)剛毅、禦史楊崇伊輪番上陣,向慈禧告狀,說強學會“行事背經叛道,議論時政,誹謗大臣”。

估計慈禧也覺得這幫書生太狂、太能搞事了,於是指示光緒關閉了僅兩個月大的強學會。

頑固的保守派一出手便搞定了光緒的強學會,這都是一些什麽人,如此厲害?

頑固派有兩種——

一種是出於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從而對抗會損害其利益的新政,這一類人大部分都是既得利益的滿洲權貴。

另一種則是妄自尊大,盲目排斥一切西方的新生事物,故步自封,拒絕進行任何改革,大部分都是守舊的漢臣,而且他們大都身居高位。

剛好上面的三人組裏面有兩個典型案例,可以分析一下。

剛毅,鑲黃旗人。最有名的話是“漢人強,滿人亡;漢人肥,滿人瘦”。這位“頑固哥”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種老頑固。

徐桐,漢族。他認為學習外國長處,就要亡國滅種,是一個盲目排外的家夥。這位老朽就是典型的第二種老頑固。

不過頑固派的這次攻擊並沒有澆滅光緒的變法決心,他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

大學士孫家鼐問光緒: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您怎麽辦?

光緒回答:我只為拯救中國,只要能成功,我個人沒了權力又算得了什麽呢(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

境界啊!要知道,兩千年來,皇權是專制統治者的命根子。憑上面的這一句話,就足以說明光緒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是一位具有“民貴君輕”思想的開明統治者,雖然即將到來的變法只歷百日即告失敗,而光緒也不得不以囚徒的身份走完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但就沖這句話,就值得後人為之掬上一捧熱淚。

接下來的三年中,以光緒、翁同龢為首的維新派積蓄力量,磨刀霍霍,準備改革。事實上,無論改革成功與否,光緒的行動已經證明:在民族危急和國家危亡的關頭他是一名有擔當的君主,所作所為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