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包天的盛宣懷

就在大亂將起之時,一個人挽救了清朝的命運,或者說延長了清朝十年的國運,他就是當時擔任清朝電報局一把手(督辦)的盛宣懷。

時間是1900年6月末。盛夏,天氣有些熱,慈禧心裏也有點亂。列強要出兵的消息讓慈禧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她有些害怕了。

慈禧想了又想,擬了一封電報,打算通電各省,讓各省總督籌款調兵,召集“義民”勤王抗敵,共渡難關。

通電這個詞在本書中出現的頻率很高,趁此機會解釋一下,它並非接通電流的意思,而是指發電報給相關人士。

不過這其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叫通電全國,不是說把電報發給每家每戶,而是在把電報發給相關人等的同時,還公開發表在報紙之類的媒介上,間接告訴國人我想幹什麽。

既然是電報,那就得通過電報局向外發送。電報局的最高領導盛宣懷由於職務關系,最先看到了慈禧的這道指示。

頭腦冷靜的盛宣懷幹了一件能掉腦袋的事情,他壓下這封電報不發,並把電報內容報告給了老師李鴻章。

李鴻章很久沒有出場了。

是的,從甲午戰敗被去職後,李鴻章就閑居在北京賢良寺,其間雖然慈禧或光緒也偶爾給他安排一個小項目做一做,但都是臨時工,這一歇就是五年。

就在這年1月,慈禧給他分配了一個大項目。

原來,慈禧不僅將光緒軟禁,還打算廢掉他,另立新帝。不過因為清朝治下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所以她就不得不尊重洋鬼子們對此事的態度。

這種事情派誰去問?顯然這個人得跟洋人關系比較近才方便開口。想來想去,慈禧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對這個消息幾乎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但他知道麻煩來了:摻和廢立天子是一件容易掉腦袋的事情。

當下李鴻章決定遠離京城這攤渾水,可找一個什麽樣的理由呢?

李鴻章是個聰明人,只花了幾秒鐘就想到了一個主意,他回慈禧說:廢立天子是內政,如果上趕著詢問外國人的態度太沒面子了,有失國體。但如果太後您派我到外地當總督的話,外國使節必來祝賀,那時可借機探問而又不失面子。

慈禧一眼就看穿了李鴻章的小把戲,論玩心機權謀,慈禧自認第二,大清朝廷之中就沒有人能做第一。但她出乎意料地答應了李鴻章,因為她打算順水推舟把李鴻章放到廣東。

此時康有為、梁啟超靠著編造的山寨版“公車上書”、“戊戌政變”事跡在海外華僑、華商中得到廣泛支持,聲勢越來越大,而僑民、僑商大多數都是廣東人,她這樣做,正好可以借李鴻章的資望去鎮壓此種局面。

於是乎,李鴻章榮升兩廣總督,外國使節果然登門祝賀。不過言談中都對李鴻章“無意間”透露的慈禧廢掉光緒一事表示了不支持,在他們心中,光緒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開明皇帝。

慈禧的算盤落空了。

1900年1月下旬,新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帶著慈禧“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密緝拿到案”的最高指示到達廣州。

不過李總督非但沒有抓捕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打算,反而立馬給流亡日本的二人捎去了他的問候:一封親筆信。

在信中,李鴻章勉勵康、梁不要為現在的處境灰心,好好努力,等待他日報效祖國(精研西學,歷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上粵督李傅相書》)。

李鴻章之所以這麽做,一是因為他深知在大清辦事的難處,很體諒康、梁二人的處境;二是因為他也是支持變法的維新人士。李鴻章在“戊戌變法”前說:現在各國一變再變蒸蒸日上,只有中國人還不思進取,寧肯因不變法而亡國也不後悔。這是怪天?還是怪人?

一個地位顯赫的高官如此慰問流亡海外的朝廷通緝犯,自然讓人感動,康、梁自然急忙回信,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從此,康有為、梁啟超就在日本組織起了一個以他們為核心的保皇派,踏踏實實地經營起反對慈禧的事業來,給了失去自由和權力的光緒一絲感動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