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香帥有點神

除慈禧之外,清末新政中有兩個人表現得尤為出色,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是張之洞。

袁世凱大家已經熟悉了,這裏重點介紹一下張之洞。

張之洞,“官二代”,16歲獲得河北省高考(鄉試)第一名,26歲時考取探花,也就是說在皇帝主持的公務員統考中取得了全國第三的名次,學歷相當不錯!

其人特別愛臭美,給自己取號“香帥”,不知道古龍筆下的名角“香帥”楚留香創意是否借自張之洞。

年輕人,身家好,學習成績好,長得也帥,所以張香帥難免目空一切,好空談,是當時的清流代表。不過此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空談之余還能做些實事。

張之洞在出任湖廣總督時,按照他發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八字原則,創辦了漢陽鋼鐵廠、兵工廠,一時間“漢陽造”成了品牌貨,硬生生地把武漢打造成一座重工業城市。確切地說,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漢口時,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才定名“武漢”。

袁世凱和張之洞接到慈禧發出的最高指示後,都發動下屬挖空心思地尋思建設性意見。

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上交給慈禧的工作報告中都有一項:實業救國、教育興邦。

實業這裏就不多說了,他們的主要創新點是教育:辦新學堂,搞義務教育。教育從娃娃抓起,在完成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再根據需要進行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這還不止,還要選擇優秀的學生送出國,培養現代化人才。

慈禧從善如流,回電給二人說:我看過了,你們的主意是好的,放手去辦吧!

於是,袁世凱在山東各地辦起了新學堂,有義務教育性質的小學——四年免費義務教育,也有全國第一所地方大學——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

張之洞的做法也差不多,只不過他的任務主要是改造。

譬如他把自己以前辦的自強學堂改成方言學堂(武漢大學),這張香帥怎麽回事?大家都在跟國際接軌,他要弄方言?這主要是因為張香帥是個思想跳脫的神人,在他眼裏外語便是方言!厲害吧?估計要讓張香帥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起名,他肯定得叫它北京方言學堂。接著張之洞又把兩湖書院改成了兩湖大學堂。

香帥的這兩所學校不僅輸送的留日學生居同期全國之冠,也在無意之間為反清大業提供了好多個未來的造反領袖,如黃興、宋教仁等人都出自這兩所院校。如果慈禧那時還活著的話,張之洞估計要被拖出去棒打一萬棍!

要說張之洞也算是個厲害人物,不過與袁世凱比起來,他的膽識和氣魄還是差了點。

袁世凱同志雖然不是一個道德很高尚的人,為了權力有點不擇手段,但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改革家袁世凱現在就要做一項很有創造性和前瞻性的改革:官員工資薪酬改革。

要說歷朝歷代,不唯清朝,都流行底薪養貪。公務員的基本工資低得要命,但各有各的門路搞灰色收入,沒有門路的也懂得創造門路撈油水,年終一曬收入,個個都是富翁。

袁世凱非常了解這一點,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名行賄高手。雖說袁世凱老是行賄,但行賄並不是他的愛好,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晚清腐敗橫行的官場上,流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要是做一個廉潔的異類,什麽實事都做不了。

但袁世凱打算在自己的地盤上消滅掉這種官場不正之風:他把以往官員們撈錢的潛規則明白地統計出來,折合成一定數額,作為各級官員的公開收入,合法按月發放,就像我們今天的“陽光工資”。如果有人再敢貪汙,一旦被發現,就剝掉官服回家抱孩子去(《袁世凱奏議》)!

袁世凱這麽做當然不是為了給官員們送錢,他是要高薪養廉。他的計劃是這樣的:以充足的物質回報作為正面力量,使官員不必貪汙,再以強有力的監督機構和執法機構作為反面力量,使官員不敢貪汙。在這一正一反的“客觀”條件下,“信仰”和“道德”就有機會發揮作用,使官員在“主觀”上不屑貪汙。

袁世凱的計劃雖好,但這個計劃貌似還缺少極為重要的一環:強有力的監督機構。

不要著急,袁世凱已經想過了,他覺得“三權分立”的民主憲政制度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他堅信憲政一定能實現,而且這一天不會太遠!

袁世凱的這一創新得到了慈禧的贊賞:著各督撫仿照袁世凱奏定章程,推諸全國。

表面上看起來,頗有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熱鬧勁。

遺憾的是,慈禧此時已快七十了,越來越老了。人是不能變老的,尤其是慈禧這種封建制度下的執政者,一變老就會玩起“權位壓倒一切”的政治理念,牢牢地把握著權位一刻都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