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樾暗殺案

1905年上半年的一天,兩個初涉江湖的年輕人就“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大清目前火熱的立憲風潮”為題展開了一場對話。

一個叫陳獨秀,26歲,安徽人,秀才,上過新式學堂,江湖組織“嶽王會”幫主,是根正苗紅的士紳。

另一個叫吳樾,27歲,安徽人,無學歷,自學成才,江湖組織“北方暗殺團”分舵主(支部長)。

吳樾問:拼命一死和成功造反,誰更容易?

陳獨秀答:自然是前者易後者難。

吳樾說:聰明!那就把容易的給我,難的留給你。

接下來,吳樾與陳獨秀做易水之別,吳樾孤身北上拼命,而陳獨秀則決心用一輩子的精力去造反。

……

話說袁世凱在收到立憲派的帶頭大哥張謇發出的友好信號後,就加快了推動立憲的步伐。

趁老太太還清醒,袁世凱趕緊上書,先是客觀地指出差距:剛打敗仗的俄國已經著手君主立憲,而大清帝國都輸給日本十年了還在磨磨蹭蹭,接著恐嚇了慈禧一把,咱們要是還不改革就要亡國!之後話鋒一轉,描繪了一幅以君主立憲制強大大清帝國趕英超日的宏偉藍圖,然後表達了期待老佛爺成為世界上最強大領袖的祝願,最後提出請太後派遣官員出國考察,學習先進,為改造大清做準備。

先前幾年,慈禧政府的改革範圍也就局限在教育、練兵和工商業。除了決心稍大以外,本質跟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沒什麽區別!而現在,袁世凱的要求可是涉及了改革的根本:政治改革!頑固派和慈禧能同意嗎?

庚子年與八國聯軍的那一戰,清朝損失慘重。不幸中的萬幸,頑固保守派也在那一場戰役中幾乎完全潰散了。徐桐自殺,剛毅病死,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被殺,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被發配新疆……總之,有的被聯軍殺了、有的自殺或病死、有的改弦更張,成為改革派。清國的政治舞台上很難再見到頑固保守派。

頑固保守派消失了,皇親國戚中卻出了一個說得過去的人才——端方。

端方,正白旗人,時任湖南巡撫。他是維新派,是滿人之中少有堅決支持“戊戌變法”的人,而且很有能力,他在地方上做官時,把改革搞得像模像樣。記住,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就是他辦的!

“戊戌政變”後,慈禧本想殺掉端方,還好端方跟天字第一號大太監李蓮英關系好,小李子為他說了幾句好話,端方才保住了小命。本該吃一塹長一智,這位仁兄卻迷戀上了君主立憲,瘋狂上書慈禧,簡直跟袁世凱有得一比。

端方幹嗎如此急吼吼地上書立憲呢?原因很簡單,他也懷有極其強烈的強國之夢!

舉國上下,上至朝廷大臣袁世凱、張之洞、周馥,下至以立憲派張謇、湯壽潛為代表的在野士紳,但凡正常人,都有強國之夢,都支持立憲!

“立憲”這個詞就像今天的“改革”一樣,既流行又神聖,是不容違逆的時代精神和集體意志,是思想上的尚方寶劍,無人敢擋。

這些年,慈禧太後雖然雄心壯志大大減弱,但也還有那麽絲毫殘存。最關鍵的是,立憲還能讓“大清皇帝世襲罔替”,在這麽強烈的誘惑面前,慈禧也就從了大家的意見。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陽門火車站軍警林立,崗哨密布。

慈禧太後欽派的五大臣:湖南巡撫(省委書記)端方、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財政部副部長)戴鴻慈、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徐世昌、商部右丞(商務部副部長)紹英帶著大清國的希望走入了火車包廂——五大臣將轉道出洋考察西方國家的憲政。

沒有人注意到,一位隨從打扮的人從亂紛紛的送行人群中擠上了五大臣的包廂。

包廂門口的衛兵警覺地問:你是哪位大人的隨從?

那人答道:澤公爺(載澤)府裏的。

怎麽以前沒有見過你呀?衛兵越發覺得此人面生。

我是新進府的!說話間,此人已擠到了包廂前段之夾道中,背向衛兵的一轉身間,他的手悄然摸進懷中,眼角余光飛快地捕捉到了五大臣的座位。

正當此人欲掏出懷中的撞針式炸彈時,不料恰逢火車的機車與車廂掛接,車身被撞得猝然後退,車上人均為之傾側。此人手中的炸彈未及掏出拋擲已自動引爆,轟然一聲巨響,彈片與血肉橫飛,緊靠著他的三名仆役亦被炸死。五大臣因距之較遠,僅紹英傷勢較重,徐世昌受輕傷,其他人基本安然無恙。

這個“隨從”,當然就是北方暗殺團分舵主吳樾。

吳樾刺殺五大臣的目的也很簡單:當時國人都認為,清朝目前頗有起色,只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進行改革,就還有強大起來的希望。而吳樾和陳獨秀是堅決的推倒重來主義者,對,就是革命派。他們顯然不想讓清朝有翻身的機會,於是決定阻止五大臣出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