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確實吃不了熱豆腐

載灃成為監國攝政王,對袁世凱而言是個不幸的消息。袁世凱的內心十分忐忑不安,他很明白,在載灃心中,自己早就已經背上了背叛光緒的罪名,以後自己恐怕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我該怎麽辦,何去何從?袁世凱熬了數個不眠之夜,終於想出來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1908年11月22日的《大公報》刊登了袁世凱奏請“速開國會、實行憲政以安人心”的新聞,日本報紙《東京朝日新聞》也在顯著位置登載了這一消息。

也就是說,袁世凱在慈禧辭世剛剛一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推進他的政治主張,很給人以迫不及待的感覺。朝野上下頓時輿論嘩然:這還是為臣之道嗎?

袁世凱一向不是這麽沒有理智的人,為何要在光緒和慈禧喪期就急吼吼地上書要求速開國會、實行憲政?

第一,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慮。

慈禧新喪,載灃尚未建立起絕對權威,中央最高決策層空虛。以他的威望,此時進言是天賜良機。如果能速開國會,成功建立責任內閣,就能大大降低載灃借機報復他的風險!

第二,為朝廷考慮。

革命黨四處點火,立憲派呼喚立憲的聲音猶在耳旁。如果朝廷還不趕緊立憲,就可能使立憲派轉投革命派,於朝廷不利。

第三,袁世凱等不起了。

慈禧說“九年後開始立憲”,可是再等九年袁世凱就58歲了,要知道老袁家的牛人還沒有人活過58歲呢!因此袁世凱必須抓住有限的時間做出點成績。當然,作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政治人物,心急了點完全可以理解。

盡管袁世凱有諸多理由,但最終的結果卻遠遠偏離了他的設想。因為他的這番言論掀起了軒然大波。

皇親貴戚們紛紛找到剛上台的載灃,總而言之就一個意思:要教訓袁世凱,讓他知道天下還是愛新覺羅說了算。

在清朝權貴們看來,如果讓袁世凱成功立憲,按照袁世凱之前在官制改革中的表現,那麽袁世凱絕不會只滿足於攫取一部分皇權就收手,還會進一步去剝奪他們這些貴族的利益,這是他們最害怕的。

肅親王善耆就是他們的代表。他在載灃面前打小報告說:現在內外軍政到處都是袁世凱的黨羽,以前他還畏懼老太後,現在太後已亡,這老小子認為朝中已經沒人能夠壓制他了,是以如此的驕狂。如果您現在不下殺手,到時就會養虎為患,您自己都恐遭不測啊。

這個善耆大家都不熟悉,但他家丫頭卻是盡人皆知,叫金璧輝,可能說金璧輝大家也不明白,換個說法吧,就是著名的“川島芳子”。

還有個叫溥偉的家夥,這位仁兄就是恭親王奕訢的親孫子,是皇室的極度左傾分子,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有我溥偉在,大清帝國就不會滅亡!”此時也跑過來,拿著爺爺的白虹寶刀,高喊道:我要手刃了袁世凱這王八蛋!

載灃本就厭棄袁世凱,從未放棄替哥哥光緒報仇的想法。況且載灃也是人,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在自己沒權的時候總希望有權的人多多民主,但一朝大權在手就想搞獨裁,萬萬不想交出權力。載灃屁股還沒坐熱,剛剛享受到權力的快感,袁世凱就想立憲奪他的權。就沖這一點,載灃就得給袁世凱小鞋穿。

於公於私,載灃都怒了:老佛爺在的時候不都說清楚了嗎?君主立憲咱們分三步走,慢慢來。袁世凱你這麽迫不及待地想要削弱皇權,到底是何居心!

載灃雖然對袁世凱動了殺機,但殺一個國家重臣畢竟還是需要安個罪名的。可問題是,袁世凱奏請立憲是盡一個國家幹部的本分,是啟奏、是上書,完全合情合法。你可以不同意人家的意見,但總不能直接把人家殺了吧。

於是,載灃思忖再三,先找來了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商議。載灃問奕劻:我要殺袁世凱,你看如何?

奕劻也就當年簽《辛醜條約》時還比較硬氣,正常情況下都是懦弱無能的。所以當他聽說一把手要殺自己的大財神兼好盟友袁世凱時,只是跪伏在地,瑟瑟發抖,卻不表態。後來載灃催急了,奕劻才吭吭哧哧地說: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造反怎麽辦?

載灃聽了此言,心裏咯噔一聲沉了下來。得不到奕劻的支持,他只好求助另一名軍機大臣張之洞,希望這個老家夥能幫自己。

張之洞老爺子當然明白這是滿漢權力之爭,於情於理、於公於私,他都不能看著袁世凱被殺頭。一是唇亡齒寒,自己作為漢人大員,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二是國有法度,豈能濫殺功臣;三是國家處於亂世,庸才治國,國將不國。

因此,九個月之後就將病逝的張之洞,還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說:國家正是大喪期間,皇上歲數又小,國家本來就不穩定,這時候殺大臣恐怕有損國家穩定,後患無窮啊,還是不要殺了吧(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吾非為袁也,為朝局計也——馮天瑜《張之洞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