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粵桂之戰

處於如此不利的境地下,孫中山依然乾綱獨斷,以“陸榮廷一定會卷土重來爭奪廣東,我們必須先發制人”的理由說服國會,發兵討伐桂系,為北伐打造一個大後方。

貌似四面楚歌、山窮水盡的孫中山,信心居然如此強大。一般人很難理解,估計這就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原因吧。

1921年6月中旬,孫中山以陳炯明為粵軍總司令,發兵進攻陸榮廷。此戰是為第二次粵桂戰爭!

陳炯明對於鞏固自己地盤的事情還是很樂意去做的,他知道攻打桂系的那些“蝗蟲軍閥”就是在幫自己,因此工作態度十分積極。

粵軍只用了一個多月,就徹底擊潰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陸榮廷。桂系從此四分五裂。直到三年後,才由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這三位英雄站出來重整桂系河山。看來以會黨為靈魂的軍隊,戰鬥力就是差勁,畢竟綠林義氣成不了戰鬥力。

7月中旬,陸榮廷在嫡系部隊被殲滅後認輸,宣布辭去廣西省省長兼軍區司令,之後避往上海租界。62歲的陸榮廷嘴上說認輸了,可內心並不服氣。在徹底認輸之前,他還要搏一次。

兩年後,他重整旗鼓,打回廣西,意欲重現當年笑傲江湖的風采。可悲的是,還沒等孫中山出手,“反骨仔四人組”——沈鴻英、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就主動出擊了,他們通過胡蘿蔔和大棒並舉,對老領導的部隊實施各個擊破——分化、拉攏、消滅,徹底斷了陸榮廷的希望。好在老天沒有讓一敗塗地的陸榮廷郁悶太久。1928年,陸榮廷病逝於上海。

交代完了陸榮廷,話題回到粵桂戰爭的結局上。

風水輪流轉,樹倒猢猻散。桂系降的降,散的散,廣西大部分地區都被粵軍占據。只可惜,不少桂系的實力派選擇投降不過是權宜之計。這為廣西日後陷入混戰埋下了伏筆。

像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這三位仁兄就選擇了投降。投降之前,他們提出了一個很有個性的條件——只接受廣州中華民國政府的直接領導。也就是說,要保證他們的直接領導是孫中山,不受其他任何人的轄制。但孫中山和他們之間隔著千山萬水,怎能領導這支軍隊?說白了他們就是想要繼續獨立不受控制,以免自己的軍隊被別人吃掉。

孫中山這邊也認真考慮了一下,要是把這幫人馬給逼進廣西的十萬大山裏成為零散的土匪,時不時地給你來一下,還真是麻煩。於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了李宗仁他們的要求。

李宗仁他們表現得如此硬氣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他們上面有人。此人就是他們的廣西老鄉——粵軍第一師參謀長李濟深。李濟深先生的背景很深後台很硬,他既是孫中山的鐵杆手下鄧鏗同志的好哥們兒,又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胡漢民同志的學生。

在李濟深同志的溫暖關懷與光明指引下,李宗仁哥仨還是獨立的編制,不受任何人控制,不但實力沒有損失,反而得以享受政府補貼,好吃好喝,有錢有槍拿,少奮鬥了好多年。

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孫中山的確比以前強大了。

孫中山所在的廣州從此成為革命的大本營,這讓不少有志之士看到了革命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