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聯盟

以多欺少的戲碼剛在美國華盛頓演完,中國這邊也開演了。

曾經在直皖之戰中並肩作戰的兩個盟友直系、奉系翻臉了。原因只有一個:分贓不均,直系得到的好處比奉系多。

要怪就怪直系的地理位置比奉系好,地處中原,而奉系位於東北,其南下之路的咽喉山海關也掌控在直系手中,因此皖系在地方上的利益基本上都被直系消化。

甚至連立場一向不大堅定的陜西省軍區司令馮玉祥也徹底投向了直系,從爺爺不親、奶奶不愛的邊緣角色成為後娘生的孩子,處境和待遇總算有了一些好轉。

奉系既然在地方上爭不過直系,那就只好在北京中央政府的人事安排上做文章。因此,張作霖安排親奉系的梁士詒做內閣總理。

張作霖的想法很好,想借梁大財神的理財本領多撈些錢花花。可問題是,他自己和梁士詒都是親日派,老幫日本說話辦事,嚴重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代表英美利益的直系豈能容忍梁士詒繼續待在內閣總理的位置上!

於是,“出頭鳥”專業戶吳佩孚先生勇敢地跳了出來,多次批判北洋前輩梁士詒媚日賣國,並嚴正要求梁士詒必須下台!

梁士詒由於平日沒注意提升自我修養和展開自我批評,所以沒能頂住直系的壓力。據說他還沒跟張作霖先生商量好,就以身體條件不能勝任崗位的繁重工作壓力為由辭職了。

張作霖頓時惱羞成怒:你直系欺人太甚,給我等著,這一次我非得教訓教訓你不可!

公平地講,當年直皖之戰直系顯然出力更多,奉系只是跟在後面撿了些漏。如果根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出力越多掙錢就越多”的規律,奉系是沒有理由不爽的。然而人總是這樣,看見跟自己實力和背景都差不多的人發財後,難免心中不平衡。

恰好此時,段祺瑞的皖系試圖東山再起,而孫中山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也正試圖北伐。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奉系、皖系及孫中山一拍即合,要組成三角聯盟共同對付直系。

直系一看這三家架勢拉得挺大,心裏也有些發慌,必須得給自己找個盟友!

吳佩孚按照“軍閥混世三要訣”之“如果有機會背後下刀,堅決不跟對手正面爭鬥”的原則,四處一打量,還真發現了一個適合替他背後下刀的人選。

結果孫中山又倒了大黴,因為吳佩孚挑中的這個人是陳炯明。

吳佩孚派人聯系陳炯明時,已經是1922年4月,此時三角聯盟已經枕戈待旦,即將開戰。在這種蓄勢待發的關鍵時刻,吳佩孚從背後給孫中山一刀子,真是殘忍。

當然,孫中山不知道這件事情,他壓根兒不知道後院要起火,仍信心滿滿,以為這一次的計策應該萬無一失。他要充分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對其分化瓦解,集中自己的兵力,首先打倒最強大的直系軍閥,然後再算計其他。

其實,一直以來孫中山“挑動一個軍閥打另外一個軍閥”的事情都做得不太順,一般結果都是好處讓別人吃光了,他所獲不多,不知道這次的結果會不會有什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