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蔔隱仝寅(第4/5頁)

楚瀚連忙道:“不急,不急,女娃兒性命暫時沒有危險。他們明日便上山來,不差這幾個時辰。”他見到揚鐘山情急關心的模樣,不禁想起在京城揚家祖宅那時,揚鐘山為人看病從不收診金,還總掏腰包替病家買藥,弄得家中住了一大群存心占便宜的病家,賴著不走。沒想到事隔多年,揚鐘山的性情半點沒變,仍是一心只為病家著想,呆氣依舊,關懷急切也依舊,心中甚是感動。

楚瀚見夜色已晚,自己得盡快趕下山去,告知王鳳祥和雪艷揚鐘山確實在山上這個好消息,便向揚鐘山告辭。揚鐘山拉著他的手,誠摯地道:“楚小兄弟,你當年幫助我逃走,我好生感激。然而我最感激你的,還是你替我早早收起了先父留下的重要劄記和醫書,沒被那些豺狼虎豹搜去或毀掉。今日不管你帶了誰來求醫,我都一定盡心救治,不論需花上多少時間精神,我定會努力治好了這位小姑娘。”

楚瀚聽了,十分感激,說道:“如此多謝大夫了。我身有要事,明日我指點王大俠和雪艷兩位上山找您求醫,自己便不再來叨擾了。”當下與揚鐘山作別,趕下山去。

次日清晨,楚瀚便將昨夜造訪揚鐘山的經過告訴了王鳳祥和雪艷,二人喜出望外,一齊向楚瀚拜謝,楚瀚連忙避開不受,他指點了二人上山的路徑,三人便灑淚作別。

楚瀚知道揚鐘山定會盡心醫治儀兒,放下了一樁心事,送走了王鳳祥等後,便帶著小影子徑往北去,趕赴京城。

本冊中提到的大越國是漢化非常深的中國屬國,在明朝永樂、洪熙、宣德的二十年間,曾被明朝出兵征服,直接受明朝統治,稱為“交趾”,設府、州、縣,由中央直轄。明廷統治期間,在交趾大力推行儒學教化。後來大越人民不堪明朝官員的壓榨,起兵抵抗,其中清化豪族黎利勢力甚大,多年潛藏於老撾,暗中儲備抗明。因明朝派去大越的文官武將皆所用非人,黎利多次大敗明軍,明宣宗皇帝終於決定撤兵,黎利便建立了“後黎朝”,後世稱他為“黎太祖”。宣宗很不願意封他為王,不斷飭令他尋訪前朝陳氏後裔,但黎利堅稱尋訪不著,並上表稱各頭目耆老皆推舉他為王,宣宗始終不許。直到宣宗賓天,黎利也死去,他的兒子黎麟才被繼位的英宗封為“安南國王”,自此對明朝朝貢不絕。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文言漢文寫成。據記載,黎聖宗洪德十年,皇帝命禮部右侍郎兼國子監司業吳士連編修《大越史記全書》。編史的起因,是因黎聖宗“稟睿智之資,厲英雄之志,拓土開疆,創法定制,尤能留意史籍。”亦即這位皇帝武功也有了,文治也有了,轉而留心歷史文化,因此下令修史。

可能由於《大越史記全書》是由聖宗下旨起編,書中對他的褒辭特別多。除了前述仙童托生的故事外,還有說到他年輕之時樣貌神俊異常,“帝之生也,天姿日表,神彩英奕,岐岐然,嶷嶷然,煌煌然,穆穆然,真作後之聰明,保邦之智勇也”。一出生就端莊得如天神一般。又說他後來奉藩入京師,“日與諸王同經筵肆學,時經筵官陳風等見帝容止端重,聰睿過人,心中異之。帝愈自韜晦,不露英氣,惟以古今經籍、聖賢義理為娛。”從小就喜愛讀書,樂於學習聖賢道理,真乃孺子可教。而且還懂得韜光養晦,謙虛退讓,不引人妒忌。

臣子對皇帝拍馬屁是沒有底線的。書中繼而說他“天性生知,而夙夜未嘗釋卷,天才高邁,而制作尤所留情。樂善好賢,亹亹不倦,宣慈太後視若己生,仁宗推為難弟”。不但將黎聖宗說成生而知之的聖人,更稱許他熱愛讀書,早晚書不離手,擅長作詩填辭,兼且熱心慈善,親近賢人,勤奮不懈,連跟他毫無血緣關系的當朝攝政太後宣慈太後,他三哥的母親,也對他特別好,當他親生兒子一般;甚至跟他是競爭對手的三哥,也當他是難弟(即賢弟之意),真是非常成功完美的一個人。

然而無論黎灝有多麽聰慧賢明英俊,他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原本做皇帝絕沒有他的份兒,按理這皇位是輪不到他的。而他為何能當上皇帝,關鍵在於他的大哥黎宜民。

黎灝的父親黎太宗名叫黎元龍,亦名黎麟,是黎太祖黎利的次子。他十一歲即位,是個沉緬酒色,不怎麽成材的皇帝,最後死於女色,得年二十歲。他十六歲時生了長子黎宜民,黎宜民一出生就被封為皇太子,但其母楊氏賁母以子貴,驕縱不堪,少年皇帝一怒之下,將楊氏賁廢為庶婦,順帶將皇太子之位也革掉了。太宗死後,二兒子不知是早死還是母親不夠厲害,總之繼位的是三子黎邦基,當時才兩歲,由母親宣慈太後阮氏英攝政。那時四子黎灝才剛滿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