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漢晉陽

自唐室傾頹,安史之亂以來,各地豪雄蜂起,形成五代十國戰亂局面,足足五十多年,華夏大地戰事延綿,白骨蔽野,千裏無炊。

永樂邊城位於黃河中上遊,南接大宋,北接大遼,東接北漢,西接黨項諸部。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唐末以來這座邊陲小城便經常飽受戰火摧殘。本就不高、不廣、不堅、不厚的城墻,已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損毀、修補,再損毀、再修補的重復過程。

特別是幾年前,宋與遼對峙,北漢和黨項諸部夾雜其中,互相攻伐,雖然規模不大,但每有戰事,多在永樂邊城附近地域爆發,弄至該區域城垣崩毀,田園荒蕪,百姓流移四散,廬舍空而不居。

所以,如今除了永樂邊城內之外,城外以永樂邊城為中心,縱橫數百裏、布滿廢墟荒村、仿如鬼域的荒棄土地,湮絕無民。

對出身遊牧民族的遼人和黨項各部而言,照慣例於兩族的接界處,必須留下一段距離的“甌脫”作為緩沖區,無事時雙方均不得進入,行人止步,否則會視為挑畔鬧事。

而對南方大宋和東面北漢政權來說,亦視這片首當其沖的土地再不適合百姓居住,只適合用來實施“堅壁清野”的戰略,以阻止契丹和黨項戰馬南下,使其於數百裏內無從補給。

直至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在南方中原大地建立了大宋。且宋朝成立之初,宋趙匡胤根據當時的形勢,鑒於南方是經濟重心,各國力量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遼政權,實力強大,兵強馬壯的現實,在征詢了張永德、趙普等大臣的意見之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

而永樂邊城西南邊的北漢國地狹物菲,兵微將寡,但因認北方契丹為“父皇帝”,得到後者扶持,苟延殘喘的續存了下來。

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之下,幾方勢力形成了頗為微妙的平衡僵持,永樂邊城才出現了極為寶貴的短暫安寧,幾年來沒有再經戰爭洗禮。更是在四方勢力有意無意的默許之下,如今的永樂邊城成為了四不管的微妙之地。

所以,這些年來,永樂邊城既是良民裹足之地,也是刀頭舐血之輩趨之若鶩的樂土。充滿危險,也是機會處處。可以是英雄豪傑死無葬身之所,亦為悍不畏死的人成名立萬的舞台。

而被各國官府通緝的罪犯,得罪權貴門閥的亡命徒,以及江湖武林中的無地容身者,都以此地為避難的安樂窩。

另外,因為永樂邊城是貫通東西南北四方勢力的轉運中心,四方之間進行貿易交換的橋梁,南方的糧食、布匹、鐵器、食鹽、茶葉和北方的馬匹、牛羊、皮毛和一些特殊藥材等等,各方勢力民間和官方因各自所需,不斷的經過此地互相交易互換。

種種因素下來,使得如今永樂邊城頗為興盛。

如今,大宋吞荊湖,滅後蜀,兵強馬壯,糧草充實,幅員遼闊,人煙輻輳,正是建國以來最興盛時期。特別是後蜀這個“天府之國”並入中原之後,大宋的財力物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強,為大宋進一步進行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個時候大宋軍隊完全可以一鼓作氣進攻南唐或北漢。乘勝擴大戰績。但宋趙匡胤雄才偉略,自幼熟讀兵書,又是名將出身,對於兵聖孫武兵法中“用間”之篇更是爛熟於胸。他十分推崇孫子兵法中所列“因間”“反間”和“生間”等諸種“用間”之術。再加上考慮到宋軍的休整和國內各業的發展。便想用另一種方式,用一種不要流太多血,不要死太多人,盡量少動刀兵的方式收復北漢。

所以,這幾年,宋趙匡胤不斷地派兵襲擾。乾德元年七月,曾派曹彬、陳萬邁率兵攻打北漢邊地,俘獲甚眾而還。不久,又派王全斌攻克了北漢樂平縣;同年年底,再派曹彬率軍殺入北漢境內,攻取了遼、石二州。乾德二後正月,又有李繼勛、康延澤率步騎萬余再攻遼州,北漢向契丹乞得援兵六萬人來救,結果被李繼勛、曹彬等率六萬宋兵打敗。

趙匡胤一邊讓北漢感受到大宋兵力的強盛,另一邊又派出大量奸細滲透敵軍之中收集各方面軍事情報的同時,又制造和傳播謠言,惑亂軍心,渙散士氣。

同時,又和趙普、趙光義精心策劃,派遣明面上從宋軍手上逃得生天,實為已經徹底叛投大宋的北漢大將侯霸榮重返北漢,拉攏北漢臣僚,秘密制造各種輿論,準備兵不血刃的一舉顛覆這個北方小朝廷。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一切被北漢首輔宰相郭無為看得一清二楚。不但設計殺死了侯霸榮,而且還組織精兵強將拔除了不少大宋探子。使得趙匡胤精心設計的這場間諜之戰功虧一簣,以政變收復北漢的計劃也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