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虎子叫寇準(第2/2頁)

寇準一方面同妥協派鬥爭,一方面積極備戰。他派人到河北把農民中的青狀年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發展民兵隊伍,並規定:河北民兵殺敵,所在官軍應給以聲援;民兵中有殺敵立功者,同樣給予獎賞。寇準還派人攜帶錢物慰勞河北駐軍,並出銀三十萬兩交給河北轉運使,用來收購軍糧,充實軍資。

十月,遼兵攻下祁州,向東南推進,經貝州,直撲澶州城下。這樣一來,不僅河北大片領土陷入敵手,而且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遼國騎兵的威脅之下。事實擺在面前,只有堅決抗敵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於決定親征。但統治集團內部仍然有不少人對抗敵沒有信心,甚至當時的首輔宰相畢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現對大臣不祥為借口,不願隨駕北征,並對寇準促使宋真宗親征說三道四。

在寇準的督促下,宋真宗讓雍王留守京師,自己起駕北上。當車駕緩慢行至韋城時,遼軍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從前方飛來。臣僚中又有人勸真宗到金陵躲避敵鋒,於是宋真宗又動搖起來。寇準十分懂得把握軍心民心和“取威決勝”的軍事法則。他提醒宋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機的情況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寇準明確指出,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瓦解。宋真宗車駕終於北行到達澶州。

遼軍已抵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過河,只願駐紮在南城。寇準力請渡河,宋真宗猶豫不決。寇準對殿前都指揮使高瓊說:“太尉承蒙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報答嗎?”高瓊說:“下官身為軍人,願以死殉國。”於是寇準與高瓊商議了一番,便一同去見宋真宗。

寇準對宋真宗說:“陛下如果認為臣剛才的話不足憑信,可以問問高瓊。”沒等真宗開口,高瓊便說:“寇相公的話不無道理。隨軍將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不會願意拋棄家中老小隨陛下遷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著高瓊便請宋真宗立即動身渡河。樞密院事馮拯在一旁呵責高瓊對宋真宗魯莽。高瓊憤怒地駁斥道:“你馮拯只因為會寫文章,官做到兩府重臣。眼下敵兵向我挑釁,本將勸皇上出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事,為何不寫一首詩使敵人撤退呢?”

高瓊命令衛士把宋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渡過浮橋時高瓊簡直是在驅趕衛士前進。當真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出現,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歡聲雷動,氣勢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視後,仍回南城行宮,把寇準留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宋真宗幾次派人探視寇準的舉動。寇準與知制誥楊億在城樓上喝酒下棋,十分鎮定。寇準胸有成竹,使宋真宗不再恐慌。

自從遼國大舉入侵之後,各地軍民英勇抗敵。遼軍雖然號稱二十萬,卻是孤軍深入,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十月以後,遼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尤其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因此遼國太後蕭綽及大丞相耶律隆運估計在戰場上撈不到什麽便宜,便轉而向北宋議和,企圖從談判桌上獲得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好處。

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抗敵的決心。差不多在他離京親征的同時,宋朝的議和使節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軍營。曹利用當時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員。在遼宋對壘的過程中,曹利用總是往來於兩軍之間。遼聖宗和蕭太後也通過前一年望都之戰中俘虜的宋將王繼忠和曹利用聯系。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