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難臨頭(第2/2頁)

全場瞬間寂靜一片,文武百官齊刷刷的全部看向葉塵,葉塵自然臉色難看無比,心想這陳景元好大的手筆。

不過,若只是臣服於大宋,趙匡胤多半不會答應。但若是直接將國土奉上,趙匡胤多半恐怕會答應。畢竟在一國與一人之間選擇,這人不管多麽特殊,恐怕都很難與一國的價值相比。除非這人乃是傳說中的諸葛武侯或者孫臏在世,才有這可能。可他葉塵好像還沒有這樣的價值。

葉塵心中忐忑的看向趙匡胤,後者則深深的看了一眼葉塵,正準備說話,不料文臣行列中突然一人出班,指著葉塵,正氣凜然地說道:“葉侯!身為臣子,這時候還不挺身而出,難道你要做那不忠不義之小人。”

此人四十歲左右,白面黑須,氣質儼然,身懷儒者之氣,正是翰林學士陶谷。

陶谷這個人,若論其才華學識,堪稱出類拔萃。自五代至大宋之初,文翰冠絕一時。他的資歷也極深,後晉時便已經官至如制誥兼掌內外制,參預機要。後漢、後周歷朝皆為重臣。但葉塵從羅公明和曹彬那裏了解到,此人的人品卻不怎麽樣,為人“傾險狠媚”,為官見風使舵,投機鉆營。如今在翰林院供職,算是清貴之位。

陶谷說完這些話,心中暗中得意,心想還好自己反應快,率先將這句話說出,輕易立此大功。他是認定了天子肯定是會犧牲一個小小葉塵,來換得南漢一國的臣服。可是這樣的話,作為天子自然不能親自訴諸於口。這個時候就很需要臣子替他說出一些話,甚至逼迫葉塵自己識時務。至於那南漢國要葉塵幹什麽,這個對於大宋得一國的臣服來說,很重要嗎?他不這樣認為。

趙匡胤眼見陶谷說出這樣的話,神色有些怪異,便沒有吭聲,他也想看看葉塵會如何應對。

禦史中丞王悅風與葉塵有著死仇,昨晚上便接到了趙光義送來的消息,按照趙光義的意思,讓他不要出頭,靜觀其變,他本來對此還大為不甘心,如今眼見陶谷竟然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然樂見其成。索性按照趙光義授意靜觀其變起來。

陶谷話一說出口,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文臣便不由暗自責怪自己反應遲鈍,讓陶谷得了頭籌之功。而另外三分之二的文臣,一部分是顧忌曹彬、魏王趙德昭、羅公明與葉塵的關系,另外一部分則是屬於趙普和趙光義一系人員,沒有得到兩趙的授意,不會輕易出班發言。

反應第二快的是與葉塵本來便有過節的參知政事呂馀慶。呂馀慶雖然也算是趙光義一系的人,但畢竟身為副相,嚴格說起來,只能算是與趙光義聯盟的關系。自然不用太過看趙光義的臉色行事。所以,有時候一些消息,趙光義也不會急著給他通報。

“葉塵!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此時此刻,你還不站出來為官家分憂,為我大宋盡忠,難道想要謀反不成。”呂馀慶不愧是副相,所說之話比陶谷更加陰狠,不但使得葉塵站在懸崖峭壁邊上,而且使得正準備替葉塵說話的曹彬和羅公明都臉色大變,欲言又止,不得重新籌措語言,避開謀反這個敏感話題。

實事上,不等趙匡胤、葉塵,或者曹彬、羅公明,以及魏王趙德昭說什麽,呂馀慶話音剛落,便幾乎同時有十多名文官出班,指著葉塵,說出了不同的話,但卻同樣的意思。

葉塵臉色鐵青,心中凜然,好一個文人士子,自古有“虛偽不過文人,陰狠不過士子”之說,今日總算是見識了,一個個說得大義凜然,說好聽點是為天子分憂,但說白了其實只是為了一己之私,在天子面前表現忠心,投機鉆營而已。至於葉塵的死活,他們才不會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