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華夏衛府還可做三件事(第2/2頁)

李君浩所說第三件事情,是華夏衛府武器司這近一年來所研制的眾多成果中的四件,準確的說都是用來攻城四個器具——超級雲梯,遠距離精準投石車,用來炸塌城墻的炸藥包,沖車。

皇帝陛下在打仗這事是大行家,李君浩將四種攻城器具不同於現在器具或者在現在器具基礎上改進、先進之處簡單描述之後,早已喜笑顏開,此次攻伐南唐,以南唐軍隊戰力,野戰根本不是宋軍對手,勝敗或者說死傷主要就在於攻守城之戰上,而有了這四個攻城器具,意味著宋軍要少死不少人,而且攻城速度和效率必然會提升。

首先是雲梯,華夏衛府之前已經給樞密院軍器監提供了一種改進雲梯設計方法,如今所提供的雲梯則是在這種雲梯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改進。雲梯是一種攀登城墻的工具,最早的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這個時代或者說華夏衛府沒有改進之前的雲梯都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擡倚架到城墻壁上。之前,華夏衛府第一次改進之後的雲梯是在原有基礎上在頂端加了兩個鐵鉤,用來鉤援城緣,並且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而此次,華夏衛府最新式雲梯,是在上次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墻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擡肩扛。同時,由於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而且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的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此外,華夏衛府武器司的能工巧匠在葉塵有一次隨口一句話指點啟發下,還將雲梯的主梯分為兩段,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還在原本副梯基礎上,又設計出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並且吸取了之前雲梯的實踐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墻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復雜的一種。

要知道,攻城在這個時代雖然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比如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墻,內設土城墻,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沖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制竹制。華夏衛府此次所拿出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極為有利於蟻附登城,並且武器司還在傳統雲梯基礎上,根據各種情況下戰場需要,還設計了“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這些雲梯形制略有差異,但使用趕快來都輕便實用。

其次,就說投石車,最早在三國時期,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在春秋時期已開始大量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