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白子軒計破十萬大軍(第2/2頁)

沒錯,來的這位正是白子軒。曹瑋和楊延平知道葉塵和劍莊的關系,所以並沒有怠慢白子軒。

白子軒來此卻是給二人帶來一個大大的驚喜。

白子軒是為獻計而來,待他將計策說出,曹瑋和不禁以掌擊案,連聲叫絕:“好,好!白兄神機妙算,不啻孫吳重生,孔明再世,好一條妙計!只是,白兄何以能夠確定這個季節的大風都是東風或者東北風?”

白子軒笑著說道:“我白家在長江邊上已經百年,每年這個時候不是東風,便是東北風。想來這一點朱令贄也是知道,但他卻看不出什麽時候會刮風,可是在下卻能夠看出,而這才是我們取勝之道。”

曹瑋和楊延平互視一眼,心中最後一點疑問頓消。

……

……

曹瑋和楊延平馬上依白子軒計謀而行,緊急部署,在江中洲浦之間埋下無數長杆大木。從遠處望去,就像千萬條大船上的桅檣,林林總總、密密層層。

此時雖然已是三月末,但長江還是處於枯水季節,水面淺涸。朱令贄的戰船只能沿江心駛進,行動十分遲緩。

戰船一艘接一艘,魚貫而行。朱令贄站在頭船的一面大旗下,威風凜凜。當行進到皖口一帶,只見遠處江面上桅檣如林,數不勝數。朱令贄心中大驚,以為是宋軍戰船在此設伏,急忙下令停止前進,派哨船前往探聽虛實。

正在他猶豫未決、逗留徘徊之時,曹瑋帶著水師大將劉遇親率戰船,突然殺來。金鼓齊鳴,亂箭如雨,喊殺之聲驚天動地。

朱令贄急令兵士們往前面的木筏上倒上油膏,燃起大火,一時間,十幾裏汪面變成了一片火海煙陣。

朱令贄本以為靠著這沖天大火,足可將宋軍燒毀擊潰,不料天不作美,正在此時,突然刮起東北風。巨大的火浪掉轉勢頭,向著南唐大軍的船隊猛烈撲來,南唐大軍怎麽也沒有想到會玩火自焚,頓時陣腳大亂,千百條戰船紛紛掉頭逃跑,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在江水中你擁我擠,橫沖直撞,許多船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兵士們紛紛跳水逃命。沒有起火的船只也因變起倉促,互相碰撞,重則翻沉,輕則漏水。

曹瑋乘勢下令發起猛烈進攻,萬箭齊發。南唐大軍早已被燒得焦頭爛額,哪裏還堪一擊?許多戰船上的兵士不敢再戰,急忙豎起白旗,向宋軍乞降。

朱令贄見十萬大軍和無數戰船毀於一旦,知道大勢已去,便仰天長嘆一聲,縱身跳入火海之中,自焚而死。

這一仗,以兩萬破十萬,且宋軍大獲全勝,收繳戰船四百余艘,兵器甲仗無數。自己損失不足一千。如此大勝,在此次宋軍伐南唐卻是頭一次,曹瑋和楊延平即使沒有參與攻打金陵的戰事,在此次伐南唐諸將之中所立功勞排名也是名列前茅。

李煜唯一的勤王之師旦夕之間灰飛煙滅,他最後的希望破滅了。得到這個消息的李煜號啕大哭。他的弟弟李從善和徐鉉前來安慰他,並敘說大宋國力雄厚,亡國之禍在所難免。

李煜深以為然,便召集群臣計議,準備遞交降表。

然而宰相韓熙載和國師樓炎明,以及大臣陳喬、張泊、王東陽都竭力反對,甚至陳喬以死相諫。他們認定金陵雖已被圍,但仍固若金湯。宋軍久攻不下,必然退兵。

李煜就是一個極沒有主見的人,又重新燃起了一線希望。他一面讓樓炎明、陳喬、張泊組織守城,一面向宋趙匡胤乞求退兵。

南唐大學士徐鉉善言辭,有辯才,人稱口若懸河,舌如利刃。李煜欲派他和另一個舌辯之士周維簡為使,同赴開封,並帶上李煜親書的乞緩師表,面見宋帝,打算以談笑弭兵鋒。

不料宰相韓熙載竟然主動站出表示願與徐鉉同赴開封,說服宋帝。

李煜雖然有些意外,但卻是大喜,徐鉉辯才雖強,但比起身為宰相的韓熙載,不論是經驗見識,還是決斷方面,都還差了一籌,且韓熙載身為宰相份量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