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利”字當頭(第2/2頁)

眾大臣和護衛的將士們聽了這話,都不禁心中“咯噔”一下。平白無故的,皇上怎麽冒出了這麽不吉利的話,莫非這是一種不祥之兆?

但是這個話題實在是太過敏感,誰也不敢接話,只有面面相覷或默然垂首。當他們隨趙匡胤往回走的時候,心裏就像壓上了一盤石磨,沉甸甸的。

這天夜裏,趙匡胤堅持要住在夾馬營故居中。他躺在兒時睡慣了的矮小的房間裏,卻感到有一種皇宮裏無法比擬的安閑和舒逶,在一片遐思和冥想中,很快便進入了沉沉的夢鄉。第二天用過早膳,見天色陰沉沉的,不多會又下起了毛毛細雨,趙匡胤便沒有了外出遊樂的興致。他召來晉王光義和隨行的近臣,突然向他們宣布:“朕打算遷都洛陽。”

其實,關於遷都洛陽的打算,趙匡胤絕非一時之思,而是已經思考了數年之久,特別是前年開封險遭黃河洪水災害之後,更堅定了他的想法。只是一直未能統一天下,所以才未將此想法公布於眾,如今天下一統,在他看來時機已經成熟,所以才說了出來。

實事上,趙匡胤不僅想遷都洛陽,以後他還要遷都長安,他想讓大宋王朝千秋百代永遠定都長安。

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和精明的政治家,趙匡胤當然懂得,自古以來,每一個王朝在國家都城的定位上都十分講究,事關一國國運。

他還清晰地記得,在他當皇帝的頭幾年,曾讓盧多遜給他講讀《呂氏春秋》,那上面有一句話:“擇天下之中而立國”。而《管子·立政篇》說得更為詳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州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之外,還必須有利於控制國家局面,強化國防軍事;要地近富庶,有充足的賦稅資源。

而洛陽這個地方,北面有險峻的邙山、滔滔的黃河,南面有洛水、伊水,西據崤函、潼關,東臨虎牢、黑石,山川環繞,土地肥沃,地理形勢當然比開封更具優勢,更符合趙匡胤“據山河之勢而去其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的長遠打算。隨著一個個割據政權的翦滅,這裏已居於天下之中,在這裏可以遙控江南,俯視中原,兼顧長城內外,而以後再遷都長安,則更有利於創立一個像漢武帝和唐太宗所締造的強漢和盛唐的煌煌大業。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還有一個不便明言的理由,那就是在汴都開封正在潛滋暗長著一股無形的勢力,這股勢力已經擾得他心煩意亂,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他想通過遷都,擺脫趙光義這股勢力的糾纏,使他在開封苦心經營的這個山頭在無聲的較量中土崩瓦解。

趙匡胤要遷都洛陽的打算從未向任何人透露,因此他一說出來,群臣盡皆愕然,誰也沒有思想準備,一時都無言以對。

晉王趙光義心中吃了一驚,他敏感地覺得,皇上的這一著,似乎是沖著自己來的,心中立時緊張起來同時,也是暗自僥幸自己這個哥哥雖然已經開始懷疑警惕自己,但始終想通過溫和手段化解自己這個威脅,此次特意帶自己來洛陽懷念過去多半便是想以兄弟親情感化自己。

這樣想著,趙光義表面上卻一片平靜,裝得若無其事,他要靜觀待變,反正他若是預料不錯的話,此事不用他或者他的人出頭,便有大批人站出來反對此事。原因無他,一個“利”字可以道盡一切。再說他變天大事已經展開,反對此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到時候遷不遷都還不都是自己說了算。

果然,屋子裏沒有沉默多長時間,便有大臣開口說話了,而且是樞密院副使沈義倫這樣層次的重臣,只聽沈義倫進言道:“陛下,臣鬥膽認為,東京有汴河漕運之利,每年從江淮一帶船運米谷數萬斛至京都。京都駐有禁軍十萬人,全都靠這些糧食供給。陛下若是遷都洛陽,這些糧米如何運送?而且朝廷府庫、重兵皆在東京,累代相襲,安國已久。若是突然遷都必會動搖根本,臣以為實在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