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秦渠和漢渠(第2/2頁)

韓熙載頗有所感地點點頭,說道:“是啊!興工商,立農牧,恩威並施,寬猛相濟,可求一時之治。求一時之治。同之以利,化之以,融之一族,方能長治久安。天歷算、地理方志、詩詞歌賦、兵書戰冊,乃至儒道釋法墨諸子百家的典籍,這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東西,說起來也簡單,但有幾位君王能夠做得到。”

說到這裏,韓熙載頓了一頓,鄭重說道:“祥符王胸懷天下,志向遠大,張大人如今看來已經想通了,如今祥符王建國之初正是缺少文官的時候,以祥符王對張大人的看重,張大人在王爺立國之時必然會被其重用,更能夠將一身所學和抱負實現。”

張泊聞言,心中最後一絲猶豫便消散了大半,正想說些什麽,葉塵走了進來,韓熙載趕緊起身拜了下去,張泊略一猶豫同樣拜了下去。

葉塵目光掃過二人,先是對韓熙載說道:“韓相公辛苦了,要注意身體才行!”

韓熙載頓時一副感激涕零神色,略顯激動地說道:“多謝王爺體恤。下官身體還行。”

葉塵點了點頭,又對張泊笑著說道:“本王剛從書館那邊過來,聽說張大人已經整理完書冊,本王剛好還另有重任交予張大人。”

張泊頓了一下,說道:“請王爺吩咐,下官一定不負王爺之命。”

兩人之間的對話很是自然和默契,好似都已經將三個月前的協議給忘了。

葉塵說道:“本王想要重修秦渠和漢渠。”

張泊先是一愣,緊接著便想起這些天在整理書籍時,看到的一些關於橫山、河套一帶歷史。不由眼睛越來越視,很快便亮如燦星,說道:“王爺英明,此舉實乃王爺立國之基。”

當年秦滅六國,收復河套,當時的橫山為北地郡,秦始皇將大批六國臣民移至此地,開荒種地,修渠灌溉。為橫山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朝時期開挖的秦渠。以及漢武帝時,先後又有大批移民湧入河套地區。隨之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為擴大耕地,又新開了漢渠。不管是秦渠,還是漢渠,在隋唐之時仍在使用。

但是大唐末年,黨項人占領橫山一帶之後,漢人被殺了不少,剩余的也逃進了漢人治地,黨項人不會種地也不喜種地,一百多年下來,當年的數十萬良田又變成了草原、戈壁。用來灌溉水田的漢渠和秦渠同樣被荒廢淤埋。葉塵如今要做的事情,自然是要重開兩渠,重新開墾橫山荒原和河套一帶的數十萬良田。

不過,葉塵雖然知道漢渠和秦渠的存在,其實並不知道這些歷史。但是,葉塵卻知道在後世時,寧夏自治區便是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八百公裏,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卻是極為適合灌溉墾殖的。

而張泊之所以說此舉實乃立國之基,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對一個國家來說,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不受制於他國,能讓百姓吃飽,能夠讓大軍吃飽,才是這個國家興旺的基礎。

而張泊在南唐的時候的職司之一便是負責農事,對開墾良田、種植糧食、挖水渠之事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正是葉塵所看重的。

葉塵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張大人可願給本王分憂。”

在葉塵和韓熙載注視之下,張泊遲疑了一下,說道:“王爺,重修漢渠和秦渠之事下官自認為可以勝任,開墾良田也沒有問題。但是在明年開春種植糧食之事,恐怕還要另召賢能。因為,下官生在江南,長在江南。西北氣候季節、農耕地色下官目前並不清楚,也無實踐經驗。”

葉塵微微頷首,他對張泊的坦誠非常滿意,說道:“本王有意讓張大人負責本王治下農事,至於另召精通西北農耕的賢能良才,自然由張大人負責,此事本王會下令讓各州府衙貼出告示,張大人也可暗中尋訪。至於開挖水渠、開墾良田等事所需勞役本王會下令讓韓相公和馬文韜全權配合,所需錢銀張大人去找賈憲支取便可。”

張泊一邊心中感動葉塵對自己竟然如此信任和放權,一邊躬身拱手說道:“王爺放心,下官定然不負王爺所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