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日月山(第2/2頁)

文成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還有那一片紅砂巖明明是紅土經過長年沉澱最後被造山運動頂起來的,卻偏偏要說這片方圓十裏左右的赤嶺是文成公主留下的血淚所化。而那一汪潭水明明是雪山水匯集而成的,卻偏偏要說那是一片文成公主“日月寶鏡”上的鏡片。

總之,文成公主隨手丟掉的垃圾,比如梳子都在日月山被賦予了更加神奇,更加壯闊的命運。

這是孤獨而浪漫的吐蕃人無意中造成的,他們喜歡那些神奇的故事,並且會自動的發揮自己的想象來完美這些故事,而故事在人群中流傳的時間長了之後,就好像變成了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這些故事韓濤一點興趣都沒有,他關注的是日月山有沒有吐蕃駐軍。

日月山位於湟源縣西南八十多裏,青海湖東側,為祁連山支脈(祁連山脈的一個分支),西北一東南走向,長一在八十裏,寬二十裏,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灣山,更是海拔近五千米。

此外,日月山也是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我東方華夏王朝自古以來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不管古代,還是後世,都是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當然也是進入真正的青藏高原必經之地。

日月山東側是吐蕃人自己的農業區,種植青稞等谷物,雖然沒有塞上江南的風光,量也是阡陌良田。而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在天下間實屬罕見。日月山頂部由第三紀紫色砂巖組成,山體呈現紅色,自古以來便被稱為“赤嶺”。

而重要的是,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吐蕃腹地的咽喉。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一直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歷史上,日月山還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兩百多年前,以松贊幹布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並了其他部落後,在一個叫邏些(拉薩)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與當時的唐王朝就以赤嶺為界。如今吐蕃王朝風崩離析,分成十幾個大小勢力,甚至有四個吐蕃王國,而占據河湟、河州、武勝軍(後世的臨洮)等地的角廝羅吐蕃王國便是其中勢力較大的一個。

自古以來,漢王朝和少數遊牧民族之間都會在農牧區交接地帶進行互市,唐朝時期與吐蕃王朝在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甚至當時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唐肅宗開展的“茶馬互市”,青藏高原上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只是如今吐蕃人趁著唐末五代亂世之機,勢力已經出了日月關,占據了河州、武勝軍,還有之前的涼州,甚至包括蘭州在內的整個河西走廊都一度被吐蕃人所占據。所以,日月山早已不是華夏漢王朝與吐蕃的交接處,而是成了吐蕃勢力的腹地。正因此,這裏已經沒有了互市,也沒有了駐軍。

若非是之前安全部早就打探到情報,如今又是親眼所見,韓濤都難以相信如此重要的軍機要地,吐蕃人竟然沒有駐軍,沒有建立軍寨。

韓濤略一思索,便想明白了其中一些原因,比如他認為吐蕃人之所以如此懈怠,是因為這裏是吐蕃腹地,且自唐末以來這近百年來吐蕃在西北勢大,從未有敵人打到這裏的緣故。這個道理就和洛陽白雲山也有極為重要的關口,但是宋國絕對不會在白雲山中建立軍寨且駐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