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高過車輪者全殺(第2/2頁)

……

……

張泊雖然在有些時候顯得有些迂腐,但不得不說的確是個能吏,自擔任洮州知州一個多月以來,洮州境內已是模樣大變,隔著正在修建的洮州主城不遠,一排排的房屋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雖然說不上如何精致,但卻也能遮風擋雨,而且為了適應吐蕃人的生活習性,這些房屋大都是模仿吐蕃人的帳蓬格局而修建,外面還為他們配備了牲口圈棚,所以每一戶的占地面積都比本地人要來得大一些。而最能夠體現張泊高明之處的是,這些剛剛建成的村落星落棋布在洮州周圍廣袤的大地上,中間卻又夾雜著一個個原洮州漢人居住的村落,形成了一個混居的大型聚居地。

第一批遷徙而來的河湟吐蕃人已經入住,洮州的官員和吏從們正忙著給他們分配土地,依照葉塵的旨意,這些內遷的吐蕃人將以農墾為主,牧業為輔,而眼下雖然是秋深季節,不能耕種,但卻正是為來年耕種做準備的大好時節。

原本在河湟,一些吐蕃人也有不少是棄牧為墾,種植青稞等谷物的,這些人適應速度自然是要快的多,不同的只是在河湟種植的農作物與這裏種植的不同而已,而那些原本以放牧為生的吐蕃人則要麻煩一些,對於地裏的農活,他們是基本不會的,所以洮州的吏員們在為他們分配了地方之後,又還要組織人手指導他們開墾田地,不管他們情不情願,眼下卻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你要不學,就準備來年餓肚子吧!總體來說,因為吐蕃人中間原本奴隸占了很大的成分,如今給他們分地分房,雖然需要自己去勞動換取,但能夠擁有一個家,還是讓他們很高興的。

洮州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突然多了近二十萬人,二十萬,對一個後世大都市來說自然算不了什麽,但在這個時代,這絕對是一個恐怖的數字。所幸因為葉塵的重視,祥符國朝廷準備充分,洮州又有數月前從安多部手中繳獲的大量的糧草物資,再加上祥符國朝廷又資助了一部分,現在洮州的物資比起數月前準備大戰之前更多,用堆集如山來形容那是一點也不為過,而光是將這些物資分派下去,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索性張泊是一個一心想要做事的能臣。

同時修建洮州、青州、清河州這三座城池,這在其它的國家需要征集大量勞役,耗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在祥符國卻遠比其他國家要來得容易。首先有六十萬多需要工作來換取糧食和家園的吐蕃人,再加上民事研究司所屬各類作坊開發生產出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各種工具,祥答國修建城池的速度,遠遠超越了大宋、大遼,更何況還有火藥的大規模運用,讓開山劈石成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六十多萬吐蕃人遷徙的同時,三座州城及開墾田地、修建水利和家園等所有的事情也在同步進行。

此外,洮州除了是忙碌的大工地之外,也是一個大的集市,近二十萬牧民東來,他們累積下來的皮毛要交易,多余的牲口要發賣,而他們又需要各式各樣的日常必需品,各地的商人們聞風而動,趕到此地交易,或買或賣,總之是各得其所,洮州倒也因此抽取了不少的商稅。

面對吐蕃各個部落二十萬人遷徙移來洮州後,洮州的情況必然會非常復雜的情況。張泊帶人調查、研究出了一套治理洮州的計劃。

正如張泊剛給葉塵的匯報奏折中提到:洮州想要大治,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第一年是求穩定。草原一族背井離鄉東來,又被迫放棄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心中肯定多多少有些怨氣,習俗不同,習性不同,他們與本地原住民肯定存在摩擦,第一年中,張泊只能保證洮州不出亂子。

而在第一年的基礎之上,張泊的工作重心是要讓漢人百姓與吐蕃人互相認同,交相融會,比如成立農業互助組,牧業互助組,陛下,草原善牧,我族善農,正好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