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又一年大朝會和封賞(第2/2頁)

此外,也是在正旦之日,趙德昭不顧李繼勛和呂馀慶的勸阻,下令將趙普九族之內一千多人全部處死。並且趙德昭聽了李明軒的意見,下令讓宋衛府張東派人將江南大營統帥孫美石和大宋水師統帥文占輝在長江以北的所有親人族人秘密控制了起來,同時派出使臣對二人封官加爵,妄圖威逼和利誘同時進行,讓二人就範。

……

……

漢、隋、唐時期是郡望身份制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或五姓七家。

其中尤其以崔氏和李氏勢力和底蘊最為強大。崔姓在歷史上源於姜姓,相傳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計出了二十九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

這些高門大姓從漢時傳承至唐朝,久盛不衰,而且他們的華夏正統觀念最是強烈,大唐皇帝有胡人血統都令他們心生鄙夷,更何況唐末之時五胡亂華,任由外族如此肆虐、自己的朝廷卻不顧體面和尊嚴?至此,那些豪門大族皆有怨意,奈何當時大唐朝廷是面上風光,實力不濟,他們卻也束手無策。那些七宗五姓中有遠見的人認為危機越來越近,便說服了家主,將宗族中大半勢力和資源與身在明處的七宗五姓徹底分離,由明轉暗,藏到民間,一方面為了隱藏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天下大亂,七宗五姓受到致命打擊時,他們就能為七宗五姓存續血脈。

後來果然不出七宗五姓所料,大唐盛不過三代,隨即亂象頻現,到唐朝末年已經民不聊生,甚至出現百姓易子相食的慘劇。而這個時候,一系列亂局鬧得大唐日漸衰微,胡風越刮越烈。

等到黃巢造反時,大唐根本無力平叛,於是又向沙陀人借兵,這一來引狼入室,沙陀人禍亂中原,十年立一國,三年立一君,一時諸國林立,戰亂不休,什麽都打破了、什麽都掃光了,門閥氏族土崩瓦解,再不復當日風光。而這個時候,七宗五姓隱藏起來的勢力,因為以三教九流為外圍,五姓宗親為核心,隱身於民間,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