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洮州的生財之道(第2/2頁)

但是,祥符國的各種開支卻是所有國家中最大的,兵力增加且軍餉比其他國家要高,再加上每個將士都配備了精良的裝備,使得軍費始終是大頭。而各州發展迅速的同時用銀子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大。說實話,若非葉塵當年弄的善人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讓不少豪商、財閥、糧紳搶著掏錢修路、建學校等事,省下了祥符國朝廷和官府很多的開支,祥符國的銀子就更不夠用了。戶部尚書賈憲雖然極善於理財,但是依然感覺錢財遠遠不夠用。

葉塵想起了被他極為看好的棉花,說道:“朕問你,你們洮州此次棉花種植推廣是什麽情況?”

張泊連忙說道:“陛下!在臣帶人不遺余力的推動下,已經有大半吐蕃人這些天在田中種植了棉花,但洮州的漢人願意種植棉花的不足百分之一。”

對於推廣種植棉花,若非是葉塵在祥符國朝廷中有著絕對權威,在民間百姓中擁有極高信譽或者說威信,還真沒有多少人會種這種從未種過的植物。但即使朝廷大力宣傳,甚至施行了減免稅收等很多的優惠補助政策,真正的願意種植棉花的漢農依然很少,反而是河西走廊和河湟一帶的回鶻人和吐蕃人在朝廷官府的威逼利誘之下,在這些天開春之際,開始轟轟烈烈的種植起棉花起來。

在原本歷史上,明清時代的棉布幾乎已經徹底取代了自漢時至宋元一千多年時間慣常所見的絲麻,成為當時民間最常用的織物。既然歷史早已驗證,葉塵推廣棉花種植卻是極為自信的。但自信歸自信,葉塵總不可能說自己是從一千年後來到這個時代,所以當大部分漢農不願意種植棉花時,葉塵雖然有些感慨,但在韓熙載、馬文韜等人的勸諫之下,並沒有再強行推廣。

實事上,棉花這種作物非常適合給吐蕃和回鶻這種對農活並不是很精通的民族種植,因為種棉花比種桑種糧要簡單得多,桑樹要能大量取葉,少說也要三五年,種糧食對田力土壤和水分要求很高。而棉花便沒有那麽苛刻的條件,打理起來也簡單,並且只要栽培得好,卻是當年就能收獲。並且比起絲綢麻布,下一步將棉花加工制作成厚實的棉布之後,在這冬日時間較長,且極為寒冷的西北卻是更有用處。而只要形成一定規模,種植的百姓和祥符國朝廷所獲得的利益將是難以估計。

葉塵點了點頭,這個結果這些天各地州縣都有匯報反應,洮州的情況稍好一些,但也好的有限,略一沉思,說道:“說說你們洮州和青州一帶能夠用來生錢辦法。”

張泊想了一下,說道:“當年,河湟一帶的吐蕃人與漢人之間互市交易,除了牛羊皮毛和馬匹之外,其實最讓吐蕃人獲利的卻是青唐附近的那幾口鹽井。一天出產至少值十數匹馬,一百兩銀子的收入,算起來一年也有百萬兩銀子的收入,這是當時河湟吐蕃人立足的根本。當年李明軒還在秦州的時候,秦鳳路的私鹽有三成是從河湟的鹽井中流出來的。不過,說起宋國私鹽泛濫,卻是宋國朝廷只想著多收鹽稅,太過貪婪,所以將鹽價訂立太高的緣故。據臣所知,上個月宋國鹽價又漲了不少,平均一斤都已經三十七文,而且口味比起我們祥符國的鹽差遠了,又苦又澀。但是私鹽一斤只賣十幾文,並且河湟一帶出產的私鹽質量比宋國朝廷官鹽好很多。”

張泊嘆了口氣,說道:“所以,如今宋國突然全力打壓我們河湟一帶私鹽進入宋國隴右的秦鳳路,卻是對我們損失不小。而如今洮州、青州剛剛組建,正是用錢的時候,且此事事關兩州安寧,而朝廷雖然有錢,但臣知道陛下征戰天下已經開始準備,軍隊需要大量的錢財,這個時候臣實在是不該和朝廷伸手要錢,但臣如今實在是想盡了辦法,若是沒有銀子,修路和修建學校等事只能減緩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