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宋帝的驚慌(第2/2頁)

看到這片慘狀,王波舉只覺得觸目驚心。

面對著這些依然臉有驚慌畏懼之色的宋國百姓,王波舉盡量的將話說得溫和一些,將語氣表現得和氣一些,說道:“宋國災情,我祥符國早已知之,我國皇帝陛下有旨,凡是宋國落難向我祥符國投奔而來的同胞百姓,我們祥符國官府都不會趕走,全部接收,並且盡可能給大家一條活路。就在縣城外,本官也已經安排下駐地,搭建帳篷和窩棚的材料也準備好了。諸位父老鄉親先在本縣安居,且等休整一些時日後,災情過後,再回鄉不遲。”

本來按照葉塵的意思,這些流民只要來了,便不會放他們回去,待“思想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便將他們遷徙至河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橫山等或人煙稀少或漢族稀少之地。當然,去了之後,官府會給他們分田地,幫助他們建立家園,成立村鎮,建縣立州,讓其歸心,正式成為祥符國的百姓。而那些一心非要回宋國自己家鄉的,按照葉塵的意思也不阻攔,這些人回去自然會將祥符國皇帝陛下的仁政傳開,宋國上下數千萬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稱,與宋國朝廷官府這一次對待受災百姓做法一相比,民心所向顯而易見,而等祥符國發兵攻宋之時,百姓恐怕夾道歡迎,成為祥符國大軍內應都有可能。

……

……

無比殘酷的實事證明,秦鳳路、永興軍路、河東三路官府,絕無賑災的能力!

接連半個月內,這三路各州、縣,報告災情的文書急報如雪片一樣飛入開封,每份文書上,都無比清楚的告訴宋國主事的皇帝和政事堂的宰相們,本州已經有大批的百姓開始逃災,流民目的地,除少部分逃亡祥符國之外,在這三路找不到生計之後,一部分繼續南下,翻過秦嶺,去了川蜀之地,但也有近半流民的目的地卻是宋國京都開封!

宋國政事堂自蝗災出現之後,便已經取消了輪值的制度,所有的宰相,每天都必須到齊。而趙德昭現在接到的文書,甚至不需要貼黃(用黃紙貼在奏章上的提要,以方便皇帝閱讀),凡是三路災區送來的奏章,幾乎毫無例外的是報告災情的嚴重性。

西北三路的官員們的語氣誠惶誠恐,但是卻也無比清晰的告訴趙德昭與李明軒,“我們無力賑災,也無力阻止流民的出現!”

“陛下,河東、永興軍路、秦鳳路三路流民已經多達百萬,並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各州縣官府因為沒有糧食,強行將流民阻之城外,有一些發動大戶在城外施粥,但也是杯水抽薪,解決不了問題。流民已經開始南下,向京兆府、秦州、洛陽,甚至向京城而來。”崇政殿中,李明軒向宋帝趙德昭據實相告。

趙德昭臉色陰沉的能夠滴下水來,但在文武百官之前強壓著怒火,不讓自己太過失態。

“諸位愛卿,值此國難之時,當如何處置才能渡過危局?”趙德昭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上拿宮女太監去發泄了。他雖然軟弱,甚至無能,卻從未想過要當一個昏君,他曾經想過至少也要將先帝留下的江山基業守住,後來宋國三分天下,剛開始也想過收回江南,滅了趙普、錢志尹等一眾反賊,但是認清了祥符國和遼國虎視眈眈的實事之後,也想著至少要將眼下的疆土守住。然而,眼下的情況,只要處理不當,絕不是簡單的動搖國本那般簡單,他雖然心智平平,但是這一點還是明白的。

“方今之計,只有仰仗江淮漕運和開封的積儲了。”李明軒也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還有一個月,江淮大部分地區種的兩季稻的地區,早稻可熟,加上江淮各州的存糧,應當可以度過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