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太行山上

1962年,劉伯承元帥在撰寫抗日戰爭回憶錄時,提筆寫了一個豪邁的題目——《我們在太行山上》。

長達千裏的太行山,雄踞於華北平原和山西黃土高原之間,是中國地形第二、三階梯的分界。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今天我們說的太行山,就是指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脈。但是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稱它“首起河內(今河南濟源),北至幽州(今北京)。引而東直抵海岸,延袤二千余裏,皆太行也”。這個說法把河北的燕山、北京的軍都山、西山,山西的恒山、五台山、王屋山都連為一體,所以顧祖禹又稱太行山為“天下之脊”。

太行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山脈之一。但它不像泰山、黃山以風景的秀麗和壯觀被歷代詩人詠嘆贊賞,很少有文人描寫太行山的風光和景色。不絕於史書的是圍繞太行山周圍發生的大小戰爭。太行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古往今來的將帥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上演了太多的悲壯故事。塞北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無不是先進入山西北部,然後穿越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的。而統一中國的帝王,也是先據太行而爭天下。然而無論進攻還是防禦,要想出入華北平原或從內蒙古高原進入山西,只能通過著名的“太行八陘”。

“陘”是古代的地理概念,指山脈中斷處形成的通道。在地殼板塊間巨大的推頂和擠壓作用下,山脈間產生的皺褶和斷裂,加上水流的沖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峽谷。這種在裂谷或河谷間形成的狹窄通道,崎嶇難行。一陘有的長達數十裏,有的長達百余裏。古代兵家選擇險要之處,建立關隘。有的一陘連設幾關,非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事,是難以逾越太行進入山西或河北境內的。《述征記》說:“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有八陘:第一軹關陘(今河北濟源市西北),第二太行陘(今河南沁陽市西北),第三白陘(今河南輝縣市西),第四滏口陘(今河北磁縣西北),第五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西),第六飛狐陘(今河北蔚縣東南),第七蒲陰陘(今河北易縣西北),第八軍都陘(今北京昌平西北)。”

今天,八陘依然是出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不同的是高速公路和國道已取代了當年的隘路,長龍般的載重卡車拉著煤炭,貼著峭壁魚貫而行。石家莊通往太原的井陘,是八陘中最主要的通道。著名的娘子關和固關,當道矗立。娘子關前的卵石路,石塊被磨得光亮圓滑。而固關內的石板路,則被千年的車輪磨出了道道轍溝,我們在感受歲月滄桑的同時,依然能看清楚當年險峻的地勢。所以自古以來,北方草原遊牧部落與中原王朝進出山西,加上歷代逐鹿中原,太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依托太行山區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以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出入於太行山和華北平原之間,在抗日戰爭中留下了精彩傳奇的故事。同樣依托太行山的天險,為什麽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拼殺屢次失敗,而共產黨和八路軍卻以劣勢裝備在太行山站住了腳,讓日本人無可奈何?懷著這種好奇,我們踏上了尋訪太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