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無聲的戰爭(第4/23頁)

可是再不服也沒用,因為劉湘早已不是那個光憑義氣混飯吃的江湖老大了,而且他對下屬有絕對的生殺予奪之權。

哈兒正準備自認晦氣,意外出現了——蔣介石不同意。

劉湘的所有獎懲令,都必須報經蔣介石批復,原先不過是形式主義,履行一下程序,但老蔣越來越不滿足於形式,接到劉湘的報告,他隨手批復:“撤職留任”。

“查辦”變成了“留任”,劫後余生的範紹增對蔣介石感激涕零,反過來,對劉湘自然就橫生怨懟。

昔日的“關張趙”,唐式遵和王纘緒都有些動搖不定,只有潘文華一人還像關雲長的樣兒,對劉湘依舊很忠心。

自蔣介石開始貼身緊逼,劉湘可謂事事不順,就連“新政”的推行也變得困難重重。

他頒布命令,要在成都征收房捐。像所有觸及利益得失的新政策一樣,命令一出台,便遭到房東們的激烈反對。

一般老百姓比較好應付,讓劉湘備感頭疼的是還有一些特殊房東,比如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等“武備三老”。

川軍諸派系中,數武備系資格最老,混得卻最慘,遠遠落後於速成和保定,從心理上來說,就一直處於極不平衡的狀態。見民眾對房捐不滿,武備系便借機鬧事,由“武備三老”率領部分武備生,牽頭進行聯合抵制,並以遊行罷市相要挾。

眼看“新政”即將夭折,劉湘本人和四川省政府的威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情急之下,劉湘不得不使出狠招。他雙管齊下,一面派兵把尹、胡、劉的住宅包圍起來,請“尹都督、胡都督、劉將軍不要出去”,理由是外界謠言太多,會發生危險,實際上是軟禁了三老,一面又逮捕了幾個帶頭鬧事的武備生。

就在事態即將得到控制的節骨眼上,老蔣突然橫插一杠子,他給劉湘下達命令,要求立刻撤去包圍三老住宅的軍隊,同時釋放被扣押的諸人。

劉湘頓時壓力山大,有一種拿著話筒要唱歌,中途卻被別人切了歌的感覺。

蔣介石此舉不過是要借機收攬人心罷了,就像他將範紹增的“查辦”改成“留任”,這一點,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來。可是你要扮好人,做包公,我就只能演壞人,當奸臣了,以後可怎麽個混法,還讓不讓人有點氣質了?

劉湘拒不從命,蔣介石沒了面子,也十分不滿。原先矛盾還藏在彼此心裏,這時候就從肚皮裏爬出來,露到了臉上。

試探氣球自蔣介石入川以來,僅僅半年不到,劉、蔣二人已形同陌路。他們眼裏的對方,看著明明都是在身邊,實際上卻遠得像在天邊了。

1935年夏天,劉湘在重慶宴請蔣介石,試圖彌合裂痕。對於此次“溫情外交”,他可算是費盡心機,不僅設宴於家,還提出要借用蔣介石的“禦廚”,以便做出的菜肴能符合老蔣的胃口。

鄧漢祥奉命找楊永泰,楊永泰請示蔣介石後說:“就用劉甫澄(劉湘)自己的廚子好了,不必在館子裏叫菜,也不要另約外客,只是參與機要的幾個人作陪就行。”

雙方經過商討,決定以鄧漢祥、楊永泰等少數幾個人在席間作陪。

蔣介石到劉宅後,先跟鄧漢祥聊了一會兒,當蔣介石問起,鄧漢祥身為外省人,如何會來四川做事時,鄧漢祥便把昔年隨陳宦入川的經歷講了一遍。

鄧漢祥注意到,在他講到與馮玉祥的那段過往時,蔣介石似乎很感興趣。

蔣介石與馮玉祥的歷史恩怨也十分復雜,這大概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蔣介石會感興趣,然而鄧漢祥很快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正式入席後,蔣介石舉止矜持,每上一菜,他一定要等別人先吃,然後才動筷子。輪到喝酒時,他也是舉而不飲,顯露出很不放心的樣子。

蔣介石擰巴,弄得大家都擰巴,這頓飯吃得很是費勁。

你可以說這是蔣介石在展示他的修養,但在這個敏感時刻,特別是聯想到吃飯前的談話,劉湘君臣得出的結論卻是相當一致:老蔣不是嫌川菜不好吃,是怕酒菜裏有毒!

當年,鄧漢祥曾給陳宦獻計,讓他給馮玉祥擺一桌“鴻門宴”,蔣介石很可能把這場家宴也視為了“鴻門宴”。

喝酒不辯論,辯論不喝酒,看來光靠吃飯還是難以打開僵局,劉湘決定再作最後一次嘗試。

他求見蔣介石,當著面說:“我患上了胃潰瘍,現在病勢沉重,自知有生命危險,已來日無多。之所以還在勉強主持四川軍政,一是要報委員長(蔣介石)知遇之恩,二是想以善政來回報地方父老多年的栽培。”

一個重症病人關於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述,無異於一顆重磅催淚彈,換別人,早就被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了。可蔣介石似乎不為所動,他一臉淡然,看不出表情上的任何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