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從常勝到常敗(第2/2頁)

你有鐵甲馬,我有絆馬坑,冀中平原上遍布的防坦克壕,令香月也無可奈何,土肥原有那麽多坦克,然而大多數時間裏只能擺著看看。

無言的結局

 

難以突破,就要尋找薄弱處,而薄弱處往往就在對手兩路防區的結合部,所謂的“兩不管地區”。

此時的中國守軍,劉峙守平漢線,宋哲元守津浦線,在平漢和津浦線中間的地方,最難分清責任,劉峙可以說是宋哲元的防區,宋哲元也可以說是劉峙的防區。

香月命令土肥原朝此處出擊。

在日本國內,香月以研究步兵戰術而聞名,但他的對手也是個戰術專家,後者對自己哪裏最薄弱同樣十分清楚,所以土肥原出擊後很快發現,劉峙早有防備,那裏已經有人在等他了!

不光有人,在土肥原前面還擋著一條永定河,要沖過去得徒涉河水,難度太大了。

這個結果似乎有些讓人泄氣,但在偵察之後,土肥原大喜過望——他聽到了守軍車輛開走的聲音。

對方不是要堅守,而是要撤退!

撤退的是萬福麟,劉峙把他派到這裏來堵漏洞,他卻只想裝裝樣子,看到土肥原殺到,提前開溜了。

土肥原馬上發動強渡,渡河之後即從側背對劉峙的一線防禦造成了致命威脅。

9月18日,涿縣陷落。

涿縣一失,保定便失去了屏障,但劉峙在保定還預留著後手,被他布置在二線防禦上的不僅有關麟征第五十二軍,還有其他“雜牌部隊”,加上從一線防禦上退下來的部隊,若一齊用命,香月的日子並不好過。

可問題恰恰出在“雜牌”身上。從一線撤下來的,只有孫連仲肯協防保定,但兩天之後也呈潰退之狀。其他已經上來的,還沒上來的,都聲稱已與劉峙失去聯絡,爭先恐後地跑沒影了。

劉峙再一看,能打的就只剩下了一個關麟征第五十二軍,一共只包括兩個師,卻要防守長達四十裏地的正面,不說火力占著下風,光人就不夠用。

劉峙急得要命,一個勁兒請求蔣介石火速增派援軍,然而此時淞滬戰役已經打響,並在逐步擴大,兵力根本沒法北調。

 

參加保定會戰的日軍炮兵

想那長城抗戰時,徐庭瑤手裏曾有三個師,還被日軍一個師團給沖垮了,現在要想用兩個來扛人家三個,結局可想而知。

年歲不會制造聖人

 

饒是如此,也並沒有形成絕對的一邊倒。為攻下保定,香月以特種部隊為前導,出動坦克一百四十輛,火炮二百六十門,空中還有六十架輕重轟炸機輪番攻擊,後則繼以三個常備師團,然而一天也只能在平原上前進二十裏,過了十天後才在關麟征撤走的情況下占領保定。

戰後一清點,中國軍隊傷亡了兩萬,但保存了主力部隊的基本建制。與此同時,日軍則死傷了五千一百七十七人,而且裏面全是熊本、土肥原師團的老兵。顯然,對這樣的結果香月不可能完全滿意。

同樣大為不滿的還有中國的後方輿論。內戰之中,劉峙從未打過一次敗仗,輪到外戰,國人自然對之期望甚深。尤其當時抗戰初起,國人自信心還很強,“經過八年抗戰,將領中很少有沒吃過敗仗的”,那是後來才慢慢領悟到的。

蔣介石也認為劉峙在保定會戰的指揮上沒有什麽明顯的失誤,只是輿論攻擊厲害,只好選擇讓劉峙退避三舍。

平生第一次打敗仗的劉峙,就這麽從雲霄上一頭滾落下去,不僅失去指揮之權,還被人借題發揮,譏之為“長腿將軍”。

劉峙的幕僚為自己的長官抱不平,想要將會戰的整個經過公布出來,卻遭到了劉峙的制止:這是軍事秘密,豈可輕易告人,我忍耐就是!

重新被人關注,是很多年後的事,他自言當時的局勢,連不懂軍事的人都能看出不妙,他是如同“跳火坑”一樣被再次派到指揮位置上去的。

那當然又是一個敗仗,而且是大敗仗,它徹底宣布了劉峙軍事生涯的終結。

人生就是這麽詭異,一輩子打了無數的勝仗,最後卻以一次敗仗收場。

對於很多人來說,輸掉一次,也就等於輸了全部!

劉峙自己努力裝出對這些都不在乎,但當他七十多歲時,也發出了“浮生如夢”的嘆息。

年歲不會制造聖人,只會制造老人。

——劉峙《我的回憶》

忍了一輩子的劉峙,終於說出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