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夭折了的速度(第2/4頁)

一般而言,迂回包抄需要你有壓過對手的資源和能力,這也是日軍為什麽在東亞能一抄一個準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弱他強。

閃擊戰則不同,它往往對弱者有利,可以做到以弱勝強,比如綏遠戰役實際也具備一點閃擊戰的影子,傅作義能摧毀兵員總數比他多得多的偽蒙軍,全在於一個速度——對方還沒有完全坐好位置,就已經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一·二八淞滬會戰,守了半天廟行仍然沒能守住,這回不守了,日本人不來上海便罷,要是再來,我必用閃擊戰先把他給打趴下。

七七事變以前,張治中因病赴青島治療,聽到盧溝橋那邊打了起來,他立刻意識到上海也可能有事,當下不顧醫生勸阻,便風風火火趕回南京,接受了京滬警備司令一職。

張治中在他的“野營辦事處”設有專門的情報研究機構,通過情報分析,他判斷,日本人遲早還是要進攻上海,現在沒有動手,只是因為北方戰事尚在繼續,一旦對方完全占領華北,上海就是下一個目標。

既然早晚都是一刀,為什麽我不先捅他一刀?

這一年多來,張治中一直都在不停地跟學生們探討對日戰略戰術問題。

他說,我們對付日本人,一共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他打我,我不還手,比如九一八;第二個時期,他打我,我才還手,比如一·二八和長城抗戰;第三個時期,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這叫先發制人。

這當然與張治中對閃擊戰的認識大有關系,因為從理論上講,閃擊戰就是奇襲戰,實際上也就是先發制人。

張治中判斷日本人要在上海動手,來自於兩個跡象,一是“虹橋機場事件”,日軍強闖飛機場被中國衛兵擊斃;另外一個,則是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匯集於黃浦江及長江下遊,上海風雲突變。

這一切,幾乎就是一·二八前形勢的翻版。

由於“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張治中跟當年的蔡廷鍇所處環境條件有了很大差異,後者的第十九路軍畢竟就駐在閘北,而張治中所能調動的德械師主力卻全在蘇、錫、常一帶,離上海郊區都有很遠一段路。

但是中國統帥部指令剛剛下達,張治中一夜之間便率八十七、八十八兩個德械師開入了上海市區。

第二天早上,上海市民一覺醒來,竟然發現滿大街都是頭戴德式鋼盔的正規部隊,仿佛是從空而降一般,不由得個個驚喜交集。

他們從哪裏來?為什麽如此神速?

閃擊戰的第一個要素是速度。

張治中能一下子把分針撥到這麽快,緣於他已將京滬線的火車和汽車都盡可能集中起來,集中裝運,集中行動,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鐵拳計劃

 

速度有了,下面就要奇襲,張治中本定於8月13日拂曉以前展開攻擊,乘日本海軍陸戰隊還未回過神來,就來個一掃而空。可是關鍵時候,南京政府又突然猶豫起來。

猶豫是出於外交的考慮。

在上海的中立國提出了二十四小時調停建議,8月13日尚在二十四小時範圍之內,所以蔣介石想再等一等。

8月14日,八一三淞滬會戰才正式打響,此時離張治中進入上海市區已過去了整整兩天。

 

兩次淞滬會戰都是從八字橋開始

就像張治中所分析的那樣,日本人要打完華北才能顧上海,所以才沒馬上在上海重開一局。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雖然已做好輸送日僑回國的準備,但請戰報告一直未能在米內海相那裏得到批準。

張治中倘若能如期閃擊,擊他個措手不及是有可能的。

恰恰是兩天的停頓,給了長谷川清以時間,使他得以從容部署防禦。

德國人的閃擊戰後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希特勒以外交掩護戰爭,外交為次,戰爭為主,而當戰爭為外交所誤,任何奇襲或高明戰術都難以獲得成功的可能。

不過由於當天出動的是孫元良第八十八師的主力精銳,所以雖是攻堅,但仗打得總體還不賴,尤其是黃梅興旅攻擊能力很強。

黃梅興外號人稱黃老虎,端的是位虎將,他從左翼旋回,猛地向海軍陸戰隊撞擊過去,頓時把後者撞得齜牙咧嘴。

接著,黃梅興又采用“逐次前進”的方式,像擠牙膏一樣,一點點把對手往墻根裏面逼。

這邊“逐次前進”,那邊就得節節後退,退到最後,長谷川清不得不把特制的鋼板防盾都拿出來,以遮擋前方如雨的槍彈。

到了中午,黃梅興越戰越勇,已經打到了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附近。戰場之上,日軍遺屍遍地,剩下來的人,有的躲進司令部,有的則慌不擇路,逃進了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