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武器

從湖口到九江,都實行了堅壁清野,大多數中國居民都撤走了,房屋遭到破壞,連岡村自己都住在一座破房子裏。

住的差倒也罷了,關鍵是缺乏糧食。本來以為九江城裏可以找到吃的東西,進去後才發現倉庫裏全部空空如也。

部隊打仗不能沒有軍糧,前線搜羅不到,就只能從後方征集。當時占領區還一片亂糟糟,形不成供給能力,所有給養都必須從日本本土千裏迢迢運來,這就極大限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出擊距離和本身作戰能力。

更讓岡村感到無語的是,他進入九江後,發布的第一項命令,不是如何作戰和追擊,而是“消滅霍亂”。

九江發現了霍亂的苗頭。這種流行病的可怕程度,岡村豈會不知,他如臨大敵。

以往類似命令均由負責後勤的幕僚起草並發布,但這次岡村親自起草,並在命令編號上冠以“作戰命令”的字樣,以示重視。

剛剛把“消滅霍亂”的命令發布下去,海軍又來湊熱鬧了。

確切地說,是海軍航空隊,這幫人還不知道九江被陸軍完全占領。不是要配合嗎?他們在後者登陸成功的第二天,也跟著扔下幾顆炸彈,結果台灣旅團為此死傷了七十多人。

日本海陸軍真稱得上是一對犯沖的冤家。這海軍不現身便罷,一出現簡直沒有哪一次不會壞陸軍的事。想到侵占九江都沒一下子死過這麽多人,要照以前的狀況,陸軍非得跟海軍打起來不可。可是狀告到岡村那裏,他卻只好選擇自認晦氣——海軍艦隊司令官是他昔日的救命恩人,再怒也不能咋地,結果對方一句“誤炸”就算把事情給了結了。

紕漏像湧出來的水,沒完沒了。

中國守軍撤退時,有兩門山炮未及帶走。台灣旅團的運輸隊看到了,上前胡亂擺弄,一不小心,拉動了炮身上的繩子,炮彈穿膛而出,徑直向日軍陣地飛了過去。

陸軍還沒反應過來,正在上空巡視的海軍航空隊飛機卻率先俯沖下來,把運輸隊當成中國守軍一通亂炸。

眼瞅著“誤炸事件”欠了你們陸軍人情,這不正好還嗎?

運輸隊免不了被炸死炸傷,岡村知道後哭笑不得,除了自抽嘴巴外,還得“感謝航空戰士的英勇行動”。

開門紅變成了一樁又一樁倒黴事,實在不夠吉利。不過岡村相信,這些都是暫時的,前景仍將一片光明。

按照常規打法,占領九江後,第十一軍應該繼續沿江而上,全力直撲武漢,但岡村在派台灣旅團西進的同時,又另外布了一個更大的局。

他要從九江南下,沿著南潯鐵路(南昌至九江),一路打過去,對武漢形成戰略包圍。如果進展順利,兵力充足,第十一軍就可以直攻長沙,封鎖湘北,這叫大包圍。即使遇到障礙,兵力不足,亦可以拿下南昌,封鎖鄂南,這叫小包圍。

無論哪一種包圍,都可能使武漢周邊的幾十萬中國守軍不寒而栗,乃至意志動搖和不戰而潰。

抄擊,抄擊,抄擊,從淞滬會戰到徐州會戰,擅長進攻的日軍將領一次次復制這一模式,也一次次獲得成功,岡村認為此次也不會例外。

第一個感受到這種威脅的是蔣介石。

過往的教訓刻骨銘心,武漢絕不能變成第二個南京。他一邊發布文告,勸導民眾疏散和撤離,一邊開始緊張地琢磨起攻守之策。

岡村出手老辣,卻也並非無懈可擊,其問題就在於下手還不夠堅決徹底。

假如換位思考,第十一軍應把主力全部集中到長江以南,因為就算不進行大包圍、小包圍的話,只要後路一斷,武漢就守不住了。

岡村偏偏還把熊本師團這樣的老師團留在北岸,這就導致了兵力分散,結果手中實力最強的部隊被纏在了那裏,進退不得。

一方面是要實行迂回包圍,另一方面力量卻又用得如此不徹底不集中,這就給了他的中國對手機會。

武漢會戰以來,戰況始終不佳,倘若此時有人可以幫蔣介石算算卦的話,他的卦相應該是一塌糊塗,從頭到腳幾乎全是“陰”,沒有“陽”。

該來點陽剛之氣振奮一下精神了。按照古書上的理論,陰盛到極點,“盛則必爭,故有戰象”。蔣介石要戰,但不是像以往那樣戰於內線和核心區,而是要到外線去打。

蔣介石必須拿出新的攻守之策

這在《易經》中也有一講,名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鐵軍”軍長因九江一戰失了威風,蔣介石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薛嶽身上。

薛嶽在華中作戰有他的天然優勢。說起來,這還得感謝中央紅軍,要不是當年跟在紅軍屁股後面“長征”,也絕不會有如此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