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變應萬變

衛立煌,安徽合肥人,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國民黨早期有“五虎上將”的稱謂,衛立煌亦居其列,但和其他人不是陸士就是保定的出身不同,他是純粹的行伍,從軍營中慢慢升上來的。

衛立煌特別沾光的一點,就是他給孫中山當過警衛,還因公受過傷,此後便一路擢升,二十二歲就成了營長。

由於擔心年輕鎮不住人,“小營長”就像當年唐生智傳授過的那樣,特意留起胡須——我這麽老成了,誰還能質疑我的能力?

衛立煌的能力是有的,要不然給孫總理當警衛的多了,也不是誰都能出人頭地。

太原會戰中的忻口戰役,是衛立煌以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的身份,在抗戰中第一次擔當方面之責。以後太原失守,大家都玩了命地逃,衛立煌當時也很狼狽,一氣渡過黃河跑到陜西去了。

沒待幾天,蔣介石的電報就來了,過黃河的每個人都挨了一頓罵。於是,眾人打點包裹,轉身又折回山西——閻錫山在晉西,衛立煌則立足晉南,都是半正規戰加半遊擊戰,日子也都過得十分不易,用閻錫山的話說,就是“一日不得一飽,衣服不能更換”。

總算,苦頭沒有白吃,閻錫山挺住了,衛立煌也在中條山站住了腳。

1938年冬,衛立煌接替程潛,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主席,常駐洛陽,負責全權指揮包括中條山在內的晉南所有部隊。

從1938年到1940年,“華北方面軍”先後對中條山發動十二次進攻,但每次都怏怏而歸。有一年夏天,日軍九路侵略圍攻,然而激戰三天後,不僅未能攻取中條山,反而遭遇不小損失,來不及帶走的屍體橫陳在山路上,天熱發臭,以至於半年多了都無人敢從那裏經過。

中條山守軍曾先後十二次擊退日軍進攻

這確實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遺憾的是,時間一長,衛立煌卻因此在思想上出現了麻痹。

在中條山戰役之前,蔣介石統帥部已得到情報,判斷“華北方面軍”的此次進攻規模不同以往,鑒於中條山背靠黃河,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不易固守,因此曾建議中條山守軍撤往黃河南岸,據河防守。

但衛立煌不以為然。

中條山是他多年經營之地,以此山為依托,已形成半圓形防禦線,無論日軍從北、從東,還是從西,要想破這條防禦線都很難,這叫做置之險地而後生。

興致勃勃之下,衛立煌還誇下海口,稱中條山是抗戰中的“馬其諾”,防禦工事堅固,官兵士氣旺盛,完全不用擔心守不住。

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為此親自到洛陽與衛立煌見面,後者仍堅持自己的策略。

背水一戰,別人都不敢使用這一戰術,只有我敢而且使用成功了,這次我也會以不變應萬變,像以往那樣繼續守住中條山。

何應欽最終表示同意。